讀〈充滿艱險的進食〉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充滿艱險的進食〉

2012年06月10日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今天一早起床,先乘車,後搭船,下船後還要扛行李涉水走一段路才能上岸,真的是舟車勞頓。但無論如何總算入住國家公園木屋了。木屋有些霉味,於是我將窗戶一一打開,以利通風。然而,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等我離開房間去上個廁所再回到木屋時,才打開房門,一隻長尾獼猴就瞪著我看。祂被我嚇傻,我被祂嚇呆,我們倆誰也不敢動。我看見祂的左手提著我的內褲,右手抓著一包口糧,整個房間亂七八糟的。顯然祂已把我行李箱的東西全翻了出來,不想要的都丟個四散。我的疑惑是:祂拿著我的內褲做什麼呢?我正在揣想,祂卻突然回復意識,迅急將兩手往上一甩,內褲和口糧拋物線飛出,轉身衝向窗戶準備逃出,但才剛跳上窗戶,卻又想到什麼似的,跳了回來,急匆匆抓了一包餅乾(大概是祂最喜歡的口味),又神速跳到窗戶,攀上屋頂。接著,屋頂傳來咚咚咚咚,幾聲後,聲音消失了,大概已爬到樹上去享受美食了。

我心想,不妙,雨林大概又要多一個餅乾包裝盒的垃圾了,頓時倍感內疚。心裏於是嘀咕著:我一定要在雨林至少撿兩個垃圾來彌補才行。原來,木屋的窗戶是不宜打開的,這隻長尾獼猴肯定是經驗老道的傢伙,在我準備入住時,已經盯上我了。(我真的一看就知道是個缺乏經驗的雨林新手嗎?)

收拾好被長尾獼猴四散亂丟的衣著雜物後,關上窗,扣上鎖(這樣比較保險),帶上門(也要上鎖),走到餐廳去吃午飯。餐廳不是密閉的室內空間,而是半室內空間,意思是上下東西南北這六面,有三面屬於木屋結構,另三面則與外界(也就是雨林)連通,格外具有雨林的野味,讓吃飯時,也能直接欣賞雨林、直接呼吸雨林,實在美妙。W,妳可以看我附上的第一張照片,就可以明白大概的樣貌了。

另外,妳一定很疑惑第一張照片是怎麼回事吧!故事是這樣的,我在雨林用餐時,發現長尾獼猴會偷偷摸摸接近餐廳,尤其是接近坐在最外緣的用餐者,然後突然一個奇襲,不是攻擊人,而是搶一把食物。在這種狀況下,用餐的人通常會嚇得從位子上彈起來,並尖叫一聲。這實在太有趣了,我當時的確是這麼想,於是,我刻意延長我的用餐時間,想等待下一批沒經驗的、坐在外緣的用餐者。我拿出相機,終於等到機會,於是就有了這一張照片,因為我不好意思打閃光燈,又因為長尾獼猴的速度實在太快。所以,畫面有些模糊,而且沒拍到獼猴,只捕捉到洋妞嚇得從坐位上彈起的瞬間,以及其他人盯向已逃離獼猴的眼神。我有一種感覺,只要每天吃飯都上演這一幕,我的雨林用餐都會充滿樂趣的。

W,光是用餐,我就有很多觀察心得可以跟妳分享。比如說,我發現長尾獼猴知道哪一類的人可以招惹,哪一類的人不宜招惹。我認為祂們會從膚色判斷大概,當地人的膚色棕黑不宜招惹,膚色白的人是祂們最偏愛的欺侮對象,而我們這種黃皮膚的人,曬黑的較吃香,白晰的就要小心為妙了。祂們通常不會太靠近當地人,但一點兒也不怕白膚色的人離祂們太近。為什麼祂們會害怕當地人呢?我觀察到許多當地人的褲帶都插著一支彈弓,我沒看到當地人真的以彈弓擊射過獼猴,但是我偶爾會看到當地人抽出彈弓嚇那些太囂張的獼猴。長尾獼猴似乎都知道彈弓是如何可怕的武器,因為彈弓才從褲帶抽出,祂們就如閃亦如電,一溜煙隨即不見猴影。

餐後我到雨林去走走,看看有什麼昆蟲。事實上,在雨林裏,密不見光,昆蟲數量不多。當然,也可能是雨林的昆蟲都具備優異的偽裝能力,因此我不容易發現祂們。總之,一個下午所見到的昆蟲,一點兒也不比台灣低海拔的次生林多。觀察了大約一個半小時,雷聲轟鳴,雨勢大作。滴滴答答的聲音很響亮也很密集,可是怪了,幾乎沒有雨滴落到地面。我抬頭望向天空(根本看不到天空),層層的樹冠交疊,葉片又巨大又茂密,難怪雨水滴落的聲音那麼響,更難怪雨下了老半天卻還沒把我淋溼。

我在雨水開始落到地面不久後,回到了木屋。拿出法布爾昆蟲記第三冊《變換菜單》,坐到走廊的木桌前,聆聽雨聲,感受氣溫從悶熱漸漸清涼。一開始,我在打盹中斷續閱讀,一段時間後,竟然神清氣爽,完全陶醉在熱帶雨林午後雷陣雨的氛圍裏。雷聲、雨聲、漸涼的風、所有生物忽然噤聲的靜、清新的空氣、法伯的昆蟲記,這些元素的組合實在太完美了。W,如果此刻妳也同我一起坐在木屋走廊的桌前讀書該有多好啊……

今天的閱讀進度是第二章,篇名〈充滿艱險的進食〉,我看到這個篇名就想笑。這個篇名不是很合適形容今天午餐我所看到的情形嗎?一邊用餐,還要隨時注意獼猴來搶,真是「充滿艱險的進食」過程。當然,法伯說的不是獼猴,而是昆蟲,是延續第一章的土蜂,食物是金龜子幼蟲。雌土蜂將金龜子幼蟲麻醉後,會產一顆卵在金龜子幼蟲腹面,這顆卵四公釐長、一公釐寬,非常小。被麻醉的金龜子幼蟲卻「長三十公釐、寬九公釐,體積是剛剛孵化出來的土蜂幼蟲的六百至七百倍。」這麼懸殊的比例,讓土蜂幼蟲在進食金龜子幼蟲時,不容有所閃失。

法伯在這一章最主要的篇幅是在探討土蜂幼蟲進食過程要如何防腐,一隻小土蜂幼蟲要吃完體積大自己六、七百倍的金龜子幼蟲,需要好幾天,過程如何保鮮,這個主題就是法伯在這一章要探討的重點。法伯在這一章又提出了他對達爾文演化論的質疑,確實,法伯所觀察的這些昆蟲行為,可能必須要等到基因層面的研究夠透徹、夠明白之後才會有比較好的解釋,以當時的一些演化觀點,是無法解釋法伯所觀察到的那些現象。老實說,即使今日的科技,以及對昆蟲的了解程度,也還無法透徹蜂類的這些行為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法伯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這麼說:「我向來都不建立理論,我只是對一切置疑。我不適合進行模糊的論證,再配上一些可疑的假設。我觀察,我做實驗,並讓事實說話。這些事實,我們都聽到了。現在要由每個人自己來斷定本能究竟是天生的能力,還是後天的積習。」W,此刻讀到這一段,我當然知道法伯對演化論有一些誤解,不過,我相信演化論正是在許多的質疑中,慢慢去建立它精確的論點,也許,法伯對演化論的抨擊,正是過去、現在,同時也是未來,在建構更全面性的演化論所不可或缺的最佳敵人(伙伴)。

讀完昆蟲記第三冊的第二章,我發了一陣呆,然後去洗澡,吃晚餐。等夜色來臨後,我走進雨林夜觀昆蟲。晚上特別容易發現竹節蟲,這兒的竹節蟲種類多、造型奇,而且體型大,像這一張,W,妳看祂和一塊錢馬幣比起來,簡直大得離譜。(我回國之後再給妳看一塊錢馬幣有多大)這就是雨林昆蟲的特色之一,要嘛體型巨大,不然就特別小。由於雨林的生存壓力大,一些體型大小會決定存活率的昆蟲,自然必須朝更大或者更小的方向演化才能佔據優勢。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