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23小時,清大社會系教授、台灣環保聯盟現任會長王俊秀和台灣民間團TANGO(Taiwan Action NGOs),飛抵巴西里約了。王俊秀從1987年李長榮化工公害、民眾圍場事件起就涉入環境事務,不僅是草根、資深的環保運動者,也是國際永續發展舞台上的三朝元老,從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2002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到今年的Rio+20高峰會都未缺席,這次也擔任民間團團長。
現年60歲的王俊秀有「點子王」之稱,擅長以創新的口號來傳達環保觀念。畢竟,諸如「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根基」、「公民要參與」、「台灣不能從國際環保舞台缺席」等老調喊了幾十年,的確這些老調所代表的永續價值非常重要,但一再重提同樣的語彙,恐怕也讓整個社會麻木了。因此,對當前的國際永續發展議題,王俊秀主張要台灣人要以創新的方式對世界做出貢獻,而其中,國家主導的路徑已證明其侷限性,跨國界的民間力量應該要凸顯出來,他提出United NGOs,既然聯合國不願接納台灣,就讓民間組成屬於自己的聯合「國」吧。
像他這樣元老級的國際永續發展議題參與者,Rio+20在他眼中對台灣的啟示是什麼呢?以下為記者整理王俊秀口述內容:
永續發展要以地球為主體 不是以國家為主體
過去幾十年來都是環保跟經濟互相衝突,現在發現這樣的趨勢不行,應該要變成「環境保護是最好的經濟發展」,所以重點變成「綠色經濟」,既然要轉型成綠色經濟,就要制度再造,以消除貧窮,讓綠色產業成為很多國家兼顧環境保護和綠色經濟的可能性。
這次到里約,就是要觀察,其他國家談綠色經濟的特色;而像台灣已通過《環境教育法》,這個法律全世界只有七個國家有,這可以成為台灣未來綠色經濟的來源,把環境教育做好,像自然步道協會、千里步道運動,將來大有可為。
Rio+20估計有將近100個國家元首參加,比前一屆還少,何以如此?因為大家已經發現到,國家是製造氣候變遷問題的罪魁禍首,所以民間在這時候更顯重要。永續發展是以地球為主題、超越國家為單位,不要不要把它當作內政問題,要取代傳統領土的疆界,如果這個再不做,地球就太危險了。
所以民間團體的論述,是以地球為主體,不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場域。
另類ROC 對世界貢獻大
還有一個重點是氣候難民。一些小島國家,都是台灣的邦交國,如果台灣的金錢外交轉換成氣候外交,會是台灣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也就是說,島嶼的氣候變遷外交,是台灣可以做的事情。
另外,文化資產其實也是氣候難民,這是人類文明的指標,卻較少人注意,應該要想辦法思考。台灣一向是發明的搖籃,台灣的綠色經濟,可以發展另類「ROC」,Republic of Creativity,創造對綠色地球有貢獻的綠色發明。
中央與地方政府都要自我解構
國家是造成氣候變遷非常重要的來源,政府團出去應該要體會到世界這種趨勢。如果他們能看到這一點,就要勇敢承認,台灣政府其實是「全世界最強的NGO」,和台灣民間團體一起推動United NGOs,一起培訓民間力量,讓台灣成為NGO培育的重鎮;而就是第三部門產業,把第三部門的力量壯大起來,這也會成為台灣綠色經濟一部分,因為全世界人都來學習。
另外,這次也有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都政府參加ICLEI(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永續發展上的機會。但必須注意,台灣的地方自治,居然沒有環境的自治;實際上,可以依照氣候變遷下的議題劃分自治體,永續治理的界線絕對不是縣市的行政區域,而是流域、山巒等。所以地方政府也要解構自己的市界或縣界。
地方自治可以學什麼叫綠色經濟,回來以縣市為平台的單位來操作,只要首長有企圖心,是大有可為。
國會要有永續會期 專審環境法案
民意代表如果有機會來里約,應該多做國會的交流,學習其他國家的立法,借鏡其永續發展的脈絡。例如日本在1970年代因為油症(多氯聯苯中毒)、痛痛病(鎘中毒)等公害事件頻傳,因此在當時的第64屆國會,特別運作一次「公害國會會期」,也促成後來的環境廳(後再升格為環境省)成立。之後,日本的經濟起飛,我想他們很多污染防治設備的生意也扮演不可忽略的貢獻。
台灣要追求國民幸福,展現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的價值,而不是價格。讓台灣的格局提升,就可以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綠色經濟。所以台灣的國會應該要運作「幸福會期」、「永續會期」甚至「氣候變遷會期」,讓相關法案在一個會期中充分檢討,解決有不同法案互相衝突與牴觸的問題。台灣這一步落後了日本40年,如果趕快趕上,組成永續發展國會,說不定就可促進制度轉型、結構轉變。
※ 歷經23小時飛行,本報記者與台灣NGO行動聯盟(TANGOs)一同於台北時間15日凌晨5時飛抵里約了,將在此陸續傳遞台灣民間參與Rio+20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動態,以及最新的國際共識和討論。敬請鎖定「關注Rio+20」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