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W:
今天看了法伯第三冊第七章〈石蜂的苦難〉,有一段敘述挺有趣的:「天色一晚,如果蜂房
尚未封閉起來,高牆石蜂便躲進去過夜。牠低著頭,腹部的尾端還露在外面,這種習慣是棚
簷石蜂所沒有的。高牆石蜂的休息是一種近似於工作的休息,牠這樣的姿勢是為了堵住儲蜜
倉庫的入口,防止黃昏或者夜晚時,有強盜搶劫牠的財寶。」高牆石蜂將自己的身體當成暫
時性的塞子,堵住尚未密封的出入口,以防強盜或寄生,很實際,但想像起來也很滑稽。我
特別喜歡這一句「高牆石蜂的休息是一種近似於工作的休息」,很美的形容,極富文學味
道。
雖然法伯常以「本能的無知」來形容這些蜂類,但法伯也常用近乎擬人的筆法,描寫蜂類充
滿智慧或情感的行為,上頭那段文字就給我這種感覺。W,今天午后,由於天氣太熱,所以
還不想進雨林去觀察,就決定先到國家公園的展覽室去參觀。我走進展覽室,參觀了一回會
兒,偶然抬頭,看見展覽室牆面有十二個一模一樣、像圖騰的雕窗,在同一位置,有十一個
殘留的蜂類泥巢。妳可以看看我附上的照片,這十二張雕窗圖騰的左眼洞旁,幾乎百分之百
同一相對位置上,竟都有狩獵蜂泥巢的殘跡。這應該可以證明築巢的蜂類具備記憶與判別環
境的能力,祂們顯然看得出圖騰的外觀長什麼樣子,也記得或偏好在同一相對位置築巢。這
一有趣的發現,讓展覽館刻意擺示的標本和文字說明,都相形失色。這個展覽館最精彩,
也最吸引我的,竟是那些狩獵蜂所創造的巢穴,像隱示了某一種大自然的什麼秘密似的。當
然,祂只示現了一小部份,好像刻意不明確,彷彿天啟的幽微,只透出一絲絲光芒,引人遐
思。
W,我開始懷疑,那十二個圖飾不是普通圖飾,而是深具意涵的圖騰。我相信這些圖騰能和
蜂類溝通,能吸引蜂類在圖騰固定的位置築巢,為什麼是那個位置呢?也許蜂類明白,這種
明白很可能是無意識的,但也就是這種無意識的明白與執著,讓這一切有了宗教的味道。我
彷彿闖入了某一種很古老的文明裏,看到了一種極為神秘的宗教儀式,我不明白所以,但我
深受感動。
雨林是一個充滿奇魅的地方。也可能是這個緣故,才會讓那些台灣來的昆蟲觀察家們,回到
台灣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提不起勁去觀察昆蟲,但是他們又往往說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
造成的,其中就很有宗教的神秘意謂在裏頭。雨林的昆蟲並不比台灣野外容易看見,但是觀
察一整天還是收穫豐富。這裏的昆蟲總是具有神乎奇技的偽裝或擬態技巧,以致於昆蟲觀察
家每每發現祂們都忍不住發出讚嘆。這裏的昆蟲、這裏的氛圍,就是有一種令人產生迷惑與
迷戀的魅力。
我幾乎可以這麼說,在雨林拍到的昆蟲,我既不會知道祂們的學名,也不會知道祂們的中文
俗名,但我卻還是能夠被強烈地吸引,並一步步前進。我搜尋每一片可能是昆蟲的葉子、每
一塊可能是昆蟲的地衣碎斑、每一段可能是昆蟲的枝條、每一朵會幻化成昆蟲的花……
我發現,這裏的昆蟲所散發出的魅力,是不需經過任何解說員解說的,甚至不應該由經驗豐
富的人指出這片葉其實不是葉,而是昆蟲;還是這塊地衣、這朵花,不是地衣和花,而是昆
蟲。應該讓人們自己去找、去探索、去發現,一旦確認了某一偽裝精湛的昆蟲在何處時,那
種興奮、感動、想找人分享的心情,絕對是雨林給認真觀察的人們最大的回饋。
W,我有些後悔沒有排除萬難讓妳和兒子一起與我到雨林。我相信,雨林的魅力不會只是觀
察昆蟲,而是五官同時在緊張與放鬆之間獲得自由與開放。雨林的空氣對皮膚造成的感觸、
雨林所有生物的合奏給聽覺帶來的感受、動植物散發出來的味道……,彷彿讓我們突然意識
到,究竟,我們的官能沉睡了多久啊。
我相信這是在愈來愈都市化的今天,愈來愈難得到的感受與享受。我很擔心雨林目前的破壞
速度,會讓咱們的兒子這一輩長大後再也感受或享受不到雨林的奇幻與魅力,他們的五官將
不再自由,他們再也無法在森林裏突然撞見生物。這些迷人偶遇,如果少了,人生將會過成
怎樣?
這是雨林之旅的第七天,我覺得自己的體內細胞似乎都已飽含雨林的能量。我的身體,感覺
上已是屬於雨林的身體了。不過,這麼一來,我也很擔心,會不會在我回到台灣後,反而感
官異常的不適應都市的空氣。但不管如何,W,此刻我的感覺是,體內的細胞們都因呼吸著
雨林的氣息,而感到非常地愉快。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