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湧泉-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清流湧泉-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2012年07月02日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清流自土地湧出,開展人間生活,餵養萬物生靈。當人類遺忘湧泉的珍貴,誰來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662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在台灣地質上,有一種湧泉地形,水流自地面冒出,形成一個獨特流域。在早期,人類依水而生,許多村落除了建立在河岸旁,人們也會尋找湧泉地形,作為定居之處。新竹二重埔,就是一個依賴湧泉發展的古老聚落。

龐大的出水量,不只提供生活用水,連灌溉良田的水源也十分充足,於是發展出完整的農村體系。循著山丘邊的自然溪流,走上湧泉的上游,劉慶昌回憶湧泉清澈的水質,日本人曾經用來作澡池。

在龍潭一處湧泉,居民依舊作為洗衣、洗菜之用,保持著與湧泉的自然關係。居民使用湧泉,也會自力擔任清潔工作,保護湧泉正常出水,以及避免垃圾污染水質。

但是人類的使用,在忽略生態觀念下,成為一種佔用,人類從湧泉取水,卻遺忘湧泉也是生物的家園。水中可以發現本土種的魚類,但是水泥化的湧泉源頭,卻讓周遭棲地消失,減少生物多樣性,顯示人類對湧泉的重視,卻造成生物棲地的破壞。

為了瞭解台灣湧泉的現況,生態學者邱郁文展開全台湧泉大調查,他以生態諾亞方舟來形容湧泉,希望研究現今湧泉的生態樣貌,提醒人們關心湧泉生態系的重要。透過文獻蒐集、地名分析,以及向村落耆老請教,找出台灣近百個湧泉區域,再一一前往調查。

研究團隊來到桃園黃泥塘湧泉,早期也做為農業灌溉用途,但是因為農業沒落,自來水使用方便,湧泉開始被忽視,漸漸荒廢。為了確認黃泥塘,是否依舊是湧泉地形,透過底層取水,來測試水源從何而來。黃泥塘湧泉依舊有泉水冒出,但是池塘內的生物捕撈,卻發現外來種入侵的嚴重問題。

研究團隊轉往宜蘭太陽埤,這裡的湧泉地形,地點較為獨立隱蔽,生態樣貌應該會好一些。經過捕撈,發現有本土鰻魚,但是也有大量外來種鱧魚。

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形成湧泉生態的危機,讓一些本土物種,受到排擠與消失,威脅湧泉生態,但是開發破壞,卻造成更大的危害。

研究團隊前往宜蘭柯林湧泉,因為觀光發展,這裡已經規劃成生態湧泉區,提供觀光。研究人員在自然木作步道上,發現一隻本土鱉,正在慢慢爬行。經過捕撈,發現湧泉生態良好,有多個本土物種存在,形成本土物種棲地的諾亞方舟。

研究人員在高興之時,後方卻傳來落石聲,原來在濕地另一頭,一輛卡車正將泥土倒入濕地,掩埋湧泉形成的濕地。在台灣,許多湧泉形成的濕地,原本做為農地使用,但是在開發和觀光的壓力下,一一被填平,或是成為高度水泥化、人工化的觀光埤塘。

原來在蘭嶼各部落中,只有野銀營部落沒有溪流經過,部落族人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利用湧泉。達悟人的生態觀,保護湧泉,不只保護水源,就連生物都要保護。李大哥說,部落耆老不會在湧泉區抓鰻魚,因為鰻魚守護湧泉。

湧泉區具有高度生態多樣性,一些珍貴物種也被發現。經過捕撈調查,生物量的豐富,讓人十分驚訝。蘭嶼實踐和諧的用水方法,造就湧泉區的自然生態,族人取水耕作芋頭,其他的水源餵養生物,灌溉森林,呈現尊重分享的生態哲學。

一些生態反思慢慢在出現,羅東林場的蓄木池,也是一個湧泉地形,早期作為蓄木之用,現今轉型朝生態保育發展。經過調查,蓄木池中雖然也有外來種生物,但是原生種的種類、數量也不少。負責管理的羅東林管處,規劃將整個湧泉蓄木池及林業園區,朝向環境教育中心發展。

在國外,保護湧泉生態的思維慢慢在成長,大家都開始思考,湧泉在現代社會的意義。當地底冒出清流,人類開始享用,維繫生命、開創生活,但是不要忘記許多生物,也和人們共享這股清泉。當現今時代,大河污染,山川暴洪,清潔靜謐的湧泉,將是許多生物的天然避難所,成為維繫生存的最後諾亞方舟。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