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豪雨看企業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時事評論

從豪雨看企業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2012年07月06日
作者:張順傑(顧問公司總經理)

611暴雨,新北多處成了水鄉六月梅雨成災,每次天災總是以一連串的巧合之姿出現,事實上,台灣的天災本不是偶發事件,世界銀行的研究也指出台灣受到天災威脅高達三種以上,各式天災成為台灣社會需要長久面對的情境,但遭受損失的不只是政府,成千上萬的企業基礎設施造成損害,擾亂後勤,作業系統,同時也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而增加其成本。

在此時企業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顯得格外重要,現在大部分企業還是由廠務單位來處理災害,但是正本清源應該回到企業內部策略本質,想一想對企業在這實質的威脅下,如何用更聚焦,用企業持續營運的角度,來思考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

如果一個企業在平時就有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討論,規劃出遭遇各式天災後的可持續營運策略與流程,例如:安全層面可進行詳細的員工居家工作設計,減少員工通勤的風險。經濟層面更可以分散風險於保險規劃。如此即能於第一時間快速應變,企業可以持續營運,並以本身角色來維持社會運作,甚至運用空間與後援機制來成為員工與社區的避難場所。

以中華電信為例,從2008年開始,召集跨部門代表,啟動「世界咖啡館」氣候變遷調適研討會針對電信機房防災、未來產品服務因應對策,作出一連串行動。

以電信機房為例,原本發電機都設在地下室,在淹水時,發電機根本起不了作用。在八八風災後,開始從持續營運角度,全面性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包括把機房搬到樓上。

有鑑於政府宣布停班標準不同,企業也可考慮設計自己的多重評估指標,以雨量、交通、訂單情況,來決定企業內部的應變啟動標準,在不確定的年代增加對企業自身風險的掌握,同時成為天災過後第一個站起來保護民眾的企業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