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所亂放流「菊池氏細鯽」棲地不保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公所亂放流「菊池氏細鯽」棲地不保

2012年07月05日
摘錄自2012年7月4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苗栗縣府五月在河川放流外來魚種,引起破壞生態爭議,光復鄉公所昨在馬太鞍溪上游的吉利潭放流外來種的草魚、鯉魚及台灣特有種的菊池氏細鯽魚苗2500尾,盼為吉利潭注入「新生命」,但該作法也引發危害河川生態的批評;鄉長謝忠淵則強調,放流的這些魚種存在已久,不會影響生態。

生態研究者葉國政說,吉利潭為開放水域,下游可通馬太鞍溪,也是罕見的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以及數量稀少的台灣原生魚種高體鰟鮍、革條副鱊(後兩者均俗稱牛屎鯽)的棲地。他說,放生菊池氏細鯽雖好,但外來種草魚因食量大、生長速度快,吃光水草將導致沼蝦、米蝦找不到地方棲息產卵,蝦類減少。

另外,鯉魚會吸底泥、吃掉其中的圓蚌、河蜆的幼體,將影響革條副鱊的數量,因革條副鱊繁殖方式特殊,會把卵產在蚌、蜆等斧足動物的鰓,養了鯉魚的後果是村民以後撿不到河蚌,在未經評估下胡亂放流會影響河川生態。

馬太鞍溼地教育協會理事長艾業直說,紅尼羅魚其實是外來種吳郭魚育種而成,吳郭魚食性廣、食量大,錦鯉也是外來魚種,都會掠食吉利潭的原生種魚類,包括這次放養的菊池氏細鯽,和紅尼羅魚、錦鯉養在一起,根本死路一條,放流變「放死」,建議鄉公所就算紅尼羅、錦鯉真的有機會長大,也不應任意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