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傳統地名 部落繪立體地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忘傳統地名 部落繪立體地圖

2012年07月10日
摘錄自2012年7月9日立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日前已在花蓮Makuta'ay港口部落開幕的《土地與浪花》藝術展演行動,集結多位來自部落的藝術工作者,用創作表達原住民族在土地和文化傳承與社會現況的批判和實踐。其中《土地,我們的》邀集部落年輕人和不同部落的阿美族人一起參與,製作部落立體地圖,找回快要失去的部落地名。

《土地與浪花》為策展人楊雅苓策畫,集合部落中的藝術工作者Lee Shuan Pei李宣霈、Anu Kaliting Sadipongan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Iyo Kacaw依祐.噶照、Kacaw Kaokoy Cikatopay張智堡、Lekal Sumi王亞梵、Sapud Kacaw撒部.噶照等人,用藝術創作與部落和社會對話,讓人看見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

其中一項創作是林易蓉的部落地圖呈現,她說,在阿美族碰上外來政權之前,部落對於命名土地和地形、海岸,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當族人生活在現在的社會經濟框架下,傳統地名漸漸消失,部落年輕人不但沒去過,很多人也不曉得有傳統地名存在。

林易蓉舉例,港口部落被稱作「Makuta'ay」,意思是「混濁的」,因為Makuta'ay此地是出海口。但現在的Makuta'ay和以往部落生活的Makuta'ay範圍不同,早期族人除了在海邊捕魚,也會進入山區狩獵。所以在山區也有許多屬於阿美族的傳統地名。「可是現在受到種種限制,部落人口外移,很難再回到長輩口中的地名去狩獵,地名也在行政區中漸漸消失。」

為了製作立體的部落地圖,林易蓉和部落年輕人一起去向耆老請教他們曾經到過或還記得的地名。大家總結歸納後發現,阿美族傳統命名方式有幾種:歷史事件發生、人們在特定地點做的事、地形樣貌、自然環境的特色。例如,有處地形長得像山豬,就被命名為山豬;去到海邊時總會碰到一塊大石擋路,眾人一定要彎腰才能通過,該處就被叫做「彎腰」。

港口部落從前年開始,陸續在年底發起抗爭行動,主題也都與土地有關。港口部落耕地與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之間的爭議、擴展到集遊法惡法違憲侵犯人權,都是讓部落不斷對抗不合理制度之處。但林易蓉也說,每年這樣動員抗議,對於許多已經年長的耆老來說非常辛苦,事後也較難看到成效,所以希望今年能有不同的行動,用藝術的聲音發出批判的力量。

「談自治和原住民族土地會提到傳統領域,但傳統領域這個詞對部落耆老來說太抽象、太學術。」林易蓉說,換一個方式問耆老,以前哪一座山或哪一個範圍的族名是什麼?這樣就可以建構出大致的部落傳統領域。

《土地與浪花》展期至8月8日,詳情請見https://sites.google.com/site/thewavesinthefield/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