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31日約15,000人從約堡附近最大貧民區Alexandra出發,預計走到高峰會官方正式會議現場 Sandton City。在一大片身穿紅色還我土地運動者為主的遊行中,遊行者手牽著手一波波前進,中間摻雜著「水是人權」、「生態與平等」、「乾淨能源」、「支持地方食物、反對基因改造食品」及反全球化的各種標語。一場標榜著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的延續,卻充分反應南非社會最現實的困境,以及長久殖民、種族隔離政策下的歷史痕跡,8公里的遊行路線,卻扣聯著兩個南轅北轍的世界-一個富裕繁華以白人為中心的高級賣場、一個被視為治安敗壞貧窮以黑人為主的貧民窟。
在一路追趕遊行隊伍的過程中,到Sandton一旁搭乘大眾計程包車,(後來才知道那是所謂的「黑巴」,就是帶著Alexandra居民往返Sandton 上班購物的專用計程車)前往Alexandra。兩個東方女孩擠進這樣一台車子,立即引來一些側目詢問,進入了被視為都市之瘤的Alexandra,再從集合地點的廣場沿路攔車追趕遊行隊伍,車子在巷弄裏面穿梭,平民生活景象也歷歷在目,相對於Sandton City的富麗,Alexandra的市街景象無寧更接近真實。
就在這樣的遊行中,反對全球化所造成不均與隔離(Global Apartheid)的聲音此起彼落,台灣NGO團掙扎於平等參與對待的爭取,與UN決策機制外的抗議團體有著微妙的呼應共鳴。但更令人省思的是:台灣在目前由WTO強勢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全球化與全球永續性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進步團體又能累積什麼樣的社會能量做結構性的變革?跨國企業對國際永續會議的影響力從Sandton與 Ubuntu Village醒目的汽車、礦業等永續經營模式宣傳可見端倪,猶如地球高峰會面臨被貿易與商業利益所主導的質疑,全球化所引起的社會、環境問題同樣投射生活在台灣的我們。
全球化與世界永續性
全球化一辭雖有不同意涵,但多被泛指為一個主流全球經濟秩序。其所代表的是傳統理想無邊界的自由貿易思維,而世界經濟秩序經過關稅與貿易協定(GATT)、烏拉圭會合(Uruguay Round)談判、到世貿組織(WTO)的成立,一個獎勵越界投資貿易的全球政經體系,視世界為一單一巨大市場的理想經濟場域,已透過跨國企業擴張、產業網絡聯結,在不同區域以不同方式迅速增加其影響力。在這樣的世界經濟體系中,開發中國家著重出口食物、原料、礦產與原木; 各國政府為加強推動全球貿易而推動補助政策,以取得區域經濟競爭優勢;跨國企業則悠遊於低廉工資、低標準的就業與環境條件的選擇。前加拿大代理總理說過:全球化是企業私有化的代稱。
Heinrich Boll Foundation報告中即指出:全球化帶來並非經濟活動全球化,而是優勢、利益的重新分配,表面上經濟活動的多元與分散,獲利卻集中在網絡經濟的節點,在這全球經濟秩序中,隨著經濟權力結構的改變,也影響環境壓力的地理區位分布。Wolfgang Sachs認為:在新的跨國經濟價值鍊中,環境成本將在開發中國家提高,而已開發國家將邁向環境友善的經濟體系,快速全球化下工業生產製造上中下游的區域分工所帶來環境管制能力的挑戰,農業資本全球化所帶來區域作物單一化危及在地生物多樣性及糧食生產能力,面對經濟場域已經建立的責任體系,以及背後純熟的操作邏輯,全球環境統理-一個訴諸於主權國家對公共利益的維持,提倡越界夥伴關係形成,強調社會與環境管制的市場機制,及要求生態與平等為主的結構體系-其可能性仍混沌未明。
草根行動的型塑
就在Heinrich Boll Foundation提出全球環境治理架構的願景,許多在地對抗全球化所造成環境影響已在各地展開。國際生態文化社就提出地方食物運動(local food movement),從全球化思考推動本土化、抵制作物與文化的單一化、重建社區特色。一場在韓國團體主辦的「永續消費與生產」論壇中,批判全球化架構下 人民已喪失對全球市場的掌控能力,該社的Helena Norberg-Hodge 認為:避免社區經濟的崩潰,遏止社區意識的消失,有賴消費者意識覺醒,經營在地糧食自給自足體系,才能分散經濟權力落實真正民主。
另一項行動則是針對跨國企業責任及環境管制提出討論。著名印度波帕爾(Bohpal)事件受害者的見證,歷經十多年 無法解決的公害問題以及長期健康傷害的憂慮,跨國企業在期間的政治運作與政府保護人民土地健康的責任備受討論,與會者對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商密切結盟關 係,政府如何在全球化潮流中有效約束企業污染及災害有各種提問與看法。但收集個案、發展全球串連機制,以集體行動力量施壓於國際法律政治經濟體制,進一步 約束企業的社會責任制度則獲得共鳴。在這樣的場合中,筆者提出RCA案例呼應大會的案例收集,並提出健康與環境關係的科學連結,國際訴訟機制與民間法律團 的培力引起大會主席的注意,認為台灣案例對國際發展監督機制提供重要思考,會後大家並交換名片,尋求日後合作機會的發展。
全球化下的台灣角色
繼高科技產業在這一波全球化中納入世界分工體系下重要位置,加入WTO更進一步加深台灣與全球體系相互依賴,台灣內 部批判或贊成全球化的浪潮,不應只停留經濟論述層次、著墨於南北差距、帝國殖民主義的不平等批判、或國家競爭力與西向南向策略;而更應正視全球化帶來的挑 戰,扣緊國家本身自然、人文資源的整體環境、社會永續性影響而深入剖析,我們才能瞭解全球化的本質與自身侷限,進而提出因應之道,進而保護本土環境、文 化、弱勢族群與社會利益的長遠發展。
而這也是下一波社會運動的挑戰。超越傳統社區、國家以自救為形式的草根行動,全球草根合作可能性將在遽變的全球化過 程增加,運動目標也更將緊密結合日常生活每一環節的社會行動(如文化、消費與生產模式等)。約堡經驗正提醒著深化運動論述的可能,而深化過程中,台灣團體 除了學習角色之外,更別忘了在後續國際互動中思考我們所能提供的經驗與策略,從新興工業的島國環境經驗出發,為全球環境運動注入一些力量。
※若想瞭解整個會議報告紀錄摘要,請上網至 http://www.earthisland.org/wosh/
原文發表於 TEAN 2002 約翰尼斯堡地球高峰會參與報告 http://tean.formosa.org/pub/wssd_2002/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