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京都高峰會議【1】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發燒地球200年》京都高峰會議【1】

2006年05月16日
作者:蓋爾.克里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譯者:黃小萍

說來諷刺,在主辦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的52年前,京都市差點難逃毀滅命運。當時美國杜魯門總統的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L. Stimson),以及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成功完成原子彈計畫的萊斯里‧格羅夫斯(Leslie Groves)將軍,曾將京都列入考慮攻擊的四個日本主要城市之一。其他城市包括小倉(Kokura)、廣島(Hiroshima)及新潟(Niigata)。

當來自160個國家的將近六千位聯合國代表,開始於1997年11月抵達京都時,空氣中瀰漫著世界末日的氣氛。為期十天的氣候變遷大會預定於12月1日開幕。由於事關重大,多數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代表,都有默契地將傳統服飾留在家裡,選擇穿著藍色、黑色和灰色的外交服裝。除了各國代表之外,遠道而來的還有3,600位環境運動組織及工業代表,以及將近3,500名記者。多數人將會擠進京都的國際會議中心,把它的大廳變成現代巴別塔(Babel)。會議主題既是氣候,預測眼前將有風暴接近。

身為全球最大化石燃料消耗者,其工業要為人類製造的35%的溫室氣體負責,美國早已被歸為惡類。在柯林頓政府宣布要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程度後,這個惡人又展露出其更黑暗的一面。美國甚至更進一步要求給予世界各工業強權再多十年時間來達到這微不足道的目標。

對這一席強硬談話無動於衷的德國外交部長克勞斯‧金克爾(Klaus Kinkel),對美國發出譴責。在撲克臉的艾森史達特和美國代表團其他成員的沉默旁觀下,金克爾提醒他們美國改革精神的歷史傳統:「先驅者應具備高標準。未來世代不應為我們的草率行事承擔代價。」身為歐洲聯盟的發言人,這位外長提議在2010年將溫室氣體降至比1990年水準低15%。

輪到英國發言時,英國環境部長麥可‧米契爾(Michael Meacher)還把籌碼提高。儘管英國政府瞭解美國當局面對激烈的工業遊說團時的難處,「在我們看來,他們實在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米契爾提議在2010年,將運輸及工業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降至比1990年水準低20%。即使如此,這位環境部長仍非常清楚這個減少幅度,終究還是不足,因為最先進的電腦模式預估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少約70%,才能停止全球暖化效應。

島國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主席土伊羅馬‧內洛尼‧斯拉德(Tuiloma Neroni Slade)對金克爾與米契爾的發言感到欣然,因為倘若氣溫持續盤旋而上,他所代表的四十二個國家,有一天將消失在持續上升的海平面下。在幕後激切運作的斯拉德,努力遊說各國將釋放量訂定得比部分環保團體的提議更嚴苛,因為他知道在富國與窮國的政治力量有所轉變之前,要有實質改變,是個難以實現的夢想。

在英德二國的重搥之後,日本的環境部長兼京都高峰會主席大木浩(Hiroshi Oki)的發言,相較下顯得很溫和。大木在呼籲美國要更有彈性之後,卻抵制由英國、歐洲聯盟及其他國家所提的具體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提案。日本政府在自己國內工業界的強大壓力下,願意接受將釋放量降低至比1990年水準低5%,但條件是在未來12年內逐步實現。

本文節錄自野人出版之《發燒地球200年

本文不適用於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