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故鄉的好山好水,近年來不斷被開發吞噬,原本在城市工作的泰雅族人吳志德,回鄉放手一博,走上有機之路,他聚集族人共同耕作,互助合作的溫暖圍繞著整座農場,轉眼間,度過了6個年頭,如今,守土護鄉的種子已經茁壯。
「小孩,我的小孩,睜開眼睛你看到什麼,你在想什麼,回來吧,回到你最初的地方,這裡有清澈的水,有嫩綠的山,這就是你家。」泰雅族歌手雲力思,悠悠唱出對家鄉的愁緒,近幾年山區的原住民保留地嚴重流失,許多土地被外地人以掛人頭的方式買下開發,她的家鄉:新竹縣尖石鄉的水田部落,就是其中之一。
水田部落裡的良田大量休耕,原始森林反而被開發成薑田,流經部落的水田溪,溪畔的土地被外地人買下開發,隨之而來的整治,導致長達兩公里的自然河岸消失。原本自然的環境,整治之後反而出現更多問題,溪畔的疊石就禁不起蘇拉颱風的考驗。水田部落畫家林世偉表示,河邊推砌的石頭都已經崩塌了,大水溢出河道,部落一個晚上都不敢睡覺。
水田部落的情況是眾多山區部落的縮影,商業思維進駐,犧牲自然、追求金錢,不但讓部落面臨環境危機,山居的智慧與尊嚴也隨著流失。
然而想要守住土地,必須要有穩定的產業,就在離水田部落不遠的梅花部落,有一群人,嘗試建立產業來保住土地。主要的推動者吳志德,原本在桃園傳道,看見原鄉的問題,決定回鄉,給自己、也給部落一個機會。
每天早上,吳志德與工作夥伴會討論細節,分配工作,凝聚他們的,是信仰,以及有機共耕。吳志德表示,「用共同經營的方式,參與的人都是老闆,成果多少就大家分多少,希望把過去互助的精神找回來,年輕人可以補足老人家不足的部分,老人家可以在共同經營的過程中傳承智慧。」
梅花部落原名梅嘎浪,在泰雅族語中是豐富、豐收的意思,日據時期這裡種的是水稻,後來部落經濟主要倚靠李子與甜柿,民國93年,艾利颱風重創梅花部落,摧毀產業,人力大量外移,孩童無法順利就學,因而世界展望會進駐協助,與部落教會協力,促成了這個有機農場的成立。
土地由教會長老免費提供,總面積5公頃,原本有40多戶,60多人參與共耕,主要生產蔬菜,是大家以往不曾接觸的作物,初期技術不成熟,收穫有限,第一年每人每月分不到2000元,許多夥伴因而離開,現在只剩下14位農友。然而困頓永遠是最好的老師,這6年磨練下來,已經找出可以全年生產的模式。
吳志德說,「目前農場有4個區塊,夏天會在海拔1100公尺的那塊田耕種,秋天就在海拔800公尺的田,冬天就在更低海拔的田耕作」。依照季節變化,輪流在不同的區塊耕種,擬定多元生產的計畫,也讓每一塊土地都有休息的機會。
這裡的蔬菜,喝著純淨的山泉水,吐納著沒有污染的空氣,用天然的方式來照顧,作物自然清脆甘美。
在山區做有機,有著海拔優勢,夏季生產的蔬菜價格好,然而夏季也是風險最高的時候,蘇拉颱風過境,就打亂了這場夏日希望。正要結球的5000顆高麗菜全毀。
趕著採收還能賣的菜,人工包裝、迅速出貨,清晨採收的菜,中午之前就能送到訂戶手上。在教會系統支持下,農場有穩定的通路,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吳志德還與鎮西堡、新光等部落的農民合作,成為尖石鄉推動有機耕作的火車頭。
當新竹山區許多原住民因為經濟壓力而賣地,梅嘎浪的有機共耕,成為守護原鄉土地值得參考的經驗,雖然無法賺取大量金錢,但保住了與山共存的深層價值,在環境變化快速的時勢中,守住一畝清淨田,也為原鄉守住一個永續的機會。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