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能的差錯〉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本能的差錯〉

2012年11月25日
作者:楊家旺

《昆蟲記》第一冊第12章,篇名叫〈本能的無知〉。第四冊第3章,也就是此刻正撰寫的這一章,叫〈本能的差錯〉。讀完發現,兩篇的義旨相近,即昆蟲的無知導致差錯,昆蟲的差錯顯得無知。有時,我也會很想對法伯說,您對演化論的無知,導致判斷的差錯。法伯幾乎是先否定了演化論,然後再以這否定作為基礎,去詮釋觀察到的結果。法伯在太多篇章裏,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與抨擊演化論的正確性,讓我不禁這麼想,如果反過來,法伯先接受了演化論,然後再以其觀察和實驗所得去詮釋演化論的正確性,不知結果會如何。

在問到「生命是什麼?」時,法伯說∶「今天演化論竟憑著異乎尋常的膽量,試圖解答一切問題,但上千個理論觀點都抵不過一個事實:要讓那些擺脫了傳統思維模式的思想家們能夠信任演化論,還早得很呢。對此類問題,無論科學的解決方法是否可能做到,都需要一大堆很詳實的資料。在這方面,昆蟲學可以提供一些有一定價值的資料,儘管這個領域很冷僻,而這就是我進行觀察,尤其是進行實驗的原因。」法伯的說法無屑可擊,事實確乎如此。這也就是演化論提出至今一百多年,科學家從各個方面提出一大堆詳實資料的原因。而結果是,這些資料愈多,試圖反駁愈烈,愈指向演化論是正確的理論。不過,法伯對昆蟲的觀察和理解,在其解讀上,卻認為他所觀察到的,與實驗結果的,都否定了演化論。這一部份,倒也奇怪而有趣。

法伯認為昆蟲學絕不只是分類的學科,昆蟲學必須進行實驗,特別是「實驗才能幫助我們探索昆蟲智力這一深奧的問題。……如果忽略了實驗,我就喪失了最有力的研究手段。透過觀察可以提出問題,那麼透過實驗則可以解決問題,當然問題本身必須是可以解決的。即使實驗不能使我們茅塞頓開,至少可以往混沌一片的雲霧中投射些許光明。」我想,許多後代人對法伯的敬重,正是來自於法伯的那些昆蟲實驗,簡直是超耐心、超創意的實驗過程,讓人對昆蟲行為有更深入一層的瞭解,也對法伯有更深一層次的敬佩。

法伯在這一章的實驗主要有三。第一個實驗是,細腰蜂築好巢後,會捕捉一隻蜘蛛放進窩巢,然後在蜘蛛腹部產一顆卵,而後繼續去捕捉第二、第三……隻蜘蛛。法伯在細腰蜂捕捉到第一隻蜘蛛並產卵後,將蜘蛛連同蜂卵取走。等細腰蜂再度捕捉一隻蜘蛛回來時,原本捕捉到的蜘蛛和產下的蜂卵皆已不見,細腰蜂卻不以為意,繼續工作,捕捉一隻又一隻的蜘蛛放進巢裏。不過,祂每捕一隻放進巢裏,法伯就把那一隻獵物取走。細腰蜂則是花了兩天時間,捕了二十隻蜘蛛放進這巢裏(不過事實上沒有一隻真的在裏頭,全被法伯取走了),最後,法伯說:「也許是不斷重複、超乎尋常的遠征使牠覺得累了,於是牠認為籮筐裝得夠滿了,便開始很認真地把這間空無一物的蜂房封閉起來。」這就是本能的無知,也是本能的差錯。

第二個實驗是,細腰蜂在放進蜘蛛封巢後,會再取土抹在蜂巢外。這時,法伯將蜂巢取走,只剩灰白的牆。此時,巢已不見,空無一物,帶著泥土回來的細腰蜂竟仍視而不見地繼續祂的工作,朝空無一物的牆抹上泥土。這一抹本來是要抹在蜂巢上的,但這個位置的蜂巢已經不見了,被法伯取走了,細腰蜂竟然仍是繼續朝這個不存在蜂巢的壁面抹泥土。簡直是無知到了極點。

第三個實驗是大天蠶蛾在織繭時,法伯將已織好的部份,剪了一個洞,看大天蠶蛾的幼蟲會不會補好這個洞。但大天蠶蛾並不理會這個洞,仍繼續祂未完的織繭工作。換言之,織好之後的繭是個破了洞的繭,不過大天蠶蛾並不理會,就讓那個洞存在著,不去修復,卻繼續者織繭的工作。

法伯說:「所有昆蟲似乎都沒有偏離一個共同的現象:當實驗者攪亂牠們本能行為的一般步驟時,那些我們認為最具天賦能力的昆蟲,卻顯得和其他昆蟲一樣頭腦遲鈍。」昆蟲的本能確實像一組寫好的程式,一旦開始執行,就必須執行完畢,中途被擾亂,祂們會不知所措,仍繼續堅持完成每一步驟。也許法伯的時代真的無法解決法伯所實驗的這些結果究竟是為什麼。但隨著我們對基因的瞭解,法伯的這些實驗,似乎慢慢地被解密,被理解,被以符合演化的原理詮釋著。換言之,無論法伯同不同意,願不願意,他的實驗終究還是有價值的,而且是符合演化論解釋的邏輯價值。

在《昆蟲記》裏,我覺得,法伯的諸多實驗裏,昆蟲本能的實驗,是最有趣、最有價值的部份。而這部份,似乎也是法伯最感興趣,以此來反駁演化論的、他認為的最佳利器。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