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特殊巨大的型態,葉片型態近似麋鹿角的「鹿角蕨」,深受許多人喜愛,農委會種苗改良場認為,台灣雖然不是鹿角蕨原生地,但氣候環境適宜,有潛力成為室內外綠美化植物。
鹿角蕨原生地分佈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雨林中,喜歡溫暖陰濕的自然環境,因適應力強,在世界上有18個原種。
苗改場指出,鹿角蕨的植株型態主要分為「孢子營養葉」與「腐植質收集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孢子營養葉,沒有分裂成小葉,與一般蕨類羽狀複葉不同,葉片多分裂分叉,懸垂伸展,狀似麋鹿角,長可至100公分。而第二部分的腐植質收集葉,不產生孢子,葉片呈圓、橢圓形或扇形,基部包覆著生於附著物如樹幹、石塊上,新生葉為嫩綠色,老葉轉為乾褐色,新葉繼續包覆乾枯老葉,成為腐植質,或因上端有開口可接收上方落葉,具有貯存養分和水份的功能。
苗改場介紹,鹿角蕨栽培上相當簡單容易,在居家庭園或室內環境中,可以模仿原生地的生長方式,將植株固定於樹幹或岩壁上或利用蛇木板或盆栽來讓他依附生長。
鹿角蕨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不耐強烈光線,夏季高溫期時可利用50%遮光網遮陰栽培,並搭配噴霧灌溉降低環境溫度並增加相對濕度較為適合。而其根部喜通氣良好環境,排水不良或澆水過多常造成根部腐爛,導致栽培失敗,因此栽培時約3~4天澆水一次或等栽培介質接近乾燥時再行灌水。若栽培環境適當,發生病蟲害的機會較低。
目前國內關於鹿角蕨的專門科學研究較少,尤其生殖的生理特性幾乎沒有,苗改場將著手鹿角蕨的相關基礎研究,以便未來能應用在種苗量產技術、育成特殊或更易栽培的品種,增加小型室內綠美化植物利用價值,提高鹿角蕨在園藝市場上的利用性。
至於是否會有演變成入侵種的疑慮,有學者建議,台灣無法提供蕨類繁殖繁衍所需的微環境,不太可能不會成為入侵種。而做園藝引種,最該注意的是夾帶在盆土中的非目標物種,另外在培育量產化之前,應真正瞭解其生態特性,才能兼顧園藝之美與本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