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生態停工機制」 鳥兒變少即喊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蘇花改「生態停工機制」 鳥兒變少即喊停

2012年10月22日
摘錄自2012年10月12日聯合報台北 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首創國內第一宗生態停工機制,一旦15種指標物種少於特定隻數就會立即停工,要復工還須召開專家會議、複查,排除工程因素後才能繼續施工。

100年3月開工以來,陸海空每3個月進行兩次調查,指標物種數量未出現明顯增減。主因可能是蘇花改工程超過半數都在隧道內進行,對生態擾動不大。

公路總局蘇花改工程處長邵厚潔指出,蘇花改沿線過去進行物種普查並建立物種名錄,鎖定觀音海岸野生動物棲息區、太魯閣國家公園、東澳北溪、和平溪等地監測。以陸域生態為例,白頭翁、麻雀、綠繡眼、小雨燕、紅嘴黑鵯、洋燕、繡眼畫眉、五色鳥與竹雞九種鳥類,在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連續兩次調查這9類總數少於97隻,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少於62隻就要停工。

至於這些數字如何得出?負責生態監測的台灣世曦工程工程師陳重吉指出,指標物種數量根據環評過程進行兩年監測數量為基準,不得少於平均值的五成;監測物種數量以兩小時內平均觀測到的最多物種隻數為取樣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