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海峽之西】珠江口保護站 老白得救記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白海豚‧海峽之西】珠江口保護站 老白得救記

2012年11月01日
本報2012年11月1日香港訊,詹嘉紋報導

前言:隨季節遞嬗,潮浪時而溫柔時而激烈,拍打著充滿先民開墾記憶與人類生活痕跡的台灣西海岸。幾十年 來,遭工業、水泥堤岸燻黑、僵化的西岸,是沉寂、受到忽略的,直到2010年,國光石化欲攻佔彰化芳苑-大城那片生機盎然的泥灘地,大家才知道,原來離岸 6公里內的海域,住著一群白海豚,牠們在日益衰敗的環境中討生活,族群數量岌岌可危,而興建石化工廠形同斷其生機。

搶救白海豚頓成全民運動,社會各界自發性串連、凝聚保育意識,終迫使政府及國光石化在2011年放棄開發計畫。後續劃設彰化-芳苑泥灘地為國家重要溼地、規劃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等保育方案仍緩慢進行中。

政府、專家在會議室召開一個又一個評估、商討會議,但沿岸工業區廢水排放不輟、漁業資源枯竭,整體海洋環境持續劣化,我們能否來得及掌握保育白海豚的關鍵時刻?除了台灣,白海豚也分布於中國東南沿岸及香港、泰國海域,這些國家又是如何守護海上的粉紅精靈?本系列報導以廣州珠江口及香港為觀察對象,盼與台灣讀 者分享他山之石,並共同思考台灣白海豚的未來。

白色影子幽幽閃現,在透著藍色幽光的水池裡緩緩漂移,微微隆起的背上,一道深深裂痕,像是刻意設計過的摺紙樣式,讓人難以轉移目光。皮膚上的皺摺與其他傷疤,無言地展示著生命故事。

迷途獲救的白海豚老白

牠是老白,今(2012)年3月時,因不明原因,偏離航道100多公里,誤入廣東佛山羅村的水溝渠道並受困其中,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趕往救援,在現場擠滿圍觀群眾的狀況下,克服噪音對老白的刺激、干擾,努力將牠放上救護水車,歷經3小時車程,才送回管理局進行緊急救治、安頓,創下中國成功在淡水河道救治白海豚的首例。

目前已知最長壽的白海豚約為43歲,研究人員依牙齒磨損程度判斷,老白應已高齡40,相當於人類60~80歲。牠裂成兩半的背鰭,極可能是遭到船隻螺旋槳打傷,而1996年曾記錄到老白出現於香港海域,當時牠的背鰭就已經受傷了,卻仍努力存活下來,生命力非常堅韌。

老白約40歲,換算人類年紀說法不一,約介於60~80歲間,背上的裂傷是船隻螺旋槳打傷。

珠江口的白海豚庇護所

目前負責照護老白的保護區管理基地,位於珠海市淇澳島。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9年,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保護區設在珠江口北部,總面積約460平方公里,並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部分。

珠江口國家級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位置圖_圖片來源: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管理局

保護區分級

分區說明

管理原則

核心區

面積140平方公里,為白海豚繁殖、育幼區域。

禁止任何人進入,若必須進行科學研究,則需經國務院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緩衝區

面積192平方公里,位於核心區周圍,作用為保護核心區免受外界影響、破壞。

禁止任何旅遊和經濟活動,若需科研調查,需得到管理機構批准。

實驗區

面積128平方公里,位於保護區邊緣,

由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計畫,主管部門及國務院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始得進行參觀、旅遊活動。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區說明;製表:詹嘉紋

珠海白海豚國家級保育區管理基地目前保護區管理局共有14名工作人員,擔負保育救護、科學研究、巡航執法及教育推廣等任務。負責野外監測的助理研究員林文治,2年來進行Photo ID(照片辨識)資料庫建立及調查。根據2011年的資料推估,保護區內約有802頭白海豚。而香港部分則約有70餘頭。

林文治表示,2011年他每月平均出海做15天調查,看到白海豚機率超過2/3,單日最多還曾看到100多頭。即便如此,數據卻顯示白海豚族群數量逐年下降,平均年衰退率達2.46%。林文治更進一步說明,白海豚的數量曲線非平緩下降,很有可能變成陡降,但目前尚無法確定是否為正常狀況,必須要有更多的數據才能證明,而他認為族群下降可能與漁業資源匱乏高度相關。

目前珠海中華白海豚國家保育區管理局進行的白海豚調查範圍圖

白海豚的生存困境

一、人跟海豚搶魚吃

珠江口是歷史悠久的漁場,百年來供給珠海及香港大澳等地漁民豐盛的漁獲,但隨著沿岸經濟迅速發展,環境急速破壞,加上工業化捕魚方式,漁業資源逐年衰退。根據中國官方統計,1980-90年代,珠江口尚有150多種魚類,但目前調查發現,經濟魚種數量越來越少,漁獲也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趨勢,即使執行伏季休漁策略十多年,魚種及數量仍難回復10年前水平。

全球漁業資源衰退,漁獲量少、個體小。攝影:施月英因網目過小捕獲不具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就成了雜魚堆。攝影:施月英

對此,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科長陳希指出,5-8月的禁漁期禁止在近海10海浬內捕撈,也針對漁網網目大小進行限制。然政府雖依照船隻馬力給予休漁補貼,但海岸線綿長、巡邏人力有限,漁民為討生活仍可能鋌而走險。

香洲漁港內停泊了許多漁船,來自中港澳台而看著傍晚時分的香洲漁港內(位於珠海市)停滿來自中、港、澳、台等地的船舶,不難想像漁場內僧多粥少的狀態,白海豚必須與這些現代化漁船競爭。

林文治指出,漁船使用拖網作業,白海豚會跟在漁船後面等待收網,從旁分一杯羹。這樣的狀況使漁民與白海豚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而白海豚也常在隨船覓食的過程中,遭到漁網纏繞或因誤觸漁船機具而傷亡。

二、高速船殺手

白海豚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威脅則是高速船隻,因珠江口是國際間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往來頻繁的客船、漁船不但會產生水下噪音,船隻的螺旋槳也對白海豚造成傷亡,老白的背鰭裂傷即是一例。除了上述兩項因素外,尚有海洋污染、海洋工程及填海造陸等危機,考驗著白海豚及保育單位。

2小時內船隻在珠江口的作業密集度統計圖,可看得出密密麻麻,船舶往來頻繁度極高!

保育幫幫忙

一、缺乏專業人員

在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管理局擔任研究員的林文治,為白海豚建立了800多張相片辨識資料庫。中國的白海豚保育工作大致上由國家發動,除了珠江口的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廈門的海洋珍稀物種保護區,今年(2012)廣西也成立了白海豚專業研究所。不過由於生態保育觀念起步較晚,專業人員不多,而海上調查十分艱辛,擁有海洋保育專業的人員就更少了。以珠江口的白海豚保育基地來說,14位工作人員要負責保育救護、科研、教育推廣等工作,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

科學研究部分,林文治靠著幾年來的調查發現:光是同一海域就有兩個不同的白海豚族群,而牠們僅在夏季有合作行為,其餘時候若有不同群體者擅入領域,就會遭到驅逐,顯見地域性非常強;他也觀察到同群體的白海豚會產生區域性的性狀,例如身上都帶有斑塊。但由於研究人員不足,數據累積速度緩慢,尚未能藉著釐清這些有趣現象,進一步了解、探究白海豚個體及族群的秘密。

白海豚的地域性強,外表性徵具區域性,如圖,同一群白海豚身上有不同的色塊模式

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反映在執法上,如前文所述,海洋幅員廣大,禁漁期難以徹底防止漁民違法捕撈,雖有船舶AIS即時動態圖攝影,可由漁船行進軌跡,推測其是否使用了違規漁法,如:之字型軌跡即可能代表底拖網捕撈行為;圓形軌跡則代表圍網。但林文治也無奈表示,目前此圖沒法立即且確實證明捕撈行為違法,因此不足以做為裁罰證據。

船舶AIS即時動態圖,可依船隻軌跡,推測其在海上使用何種漁法作業。

而教育推廣則是該保護區管理局較薄弱的一環,做為中國第一例成功於淡水河道救治的白海豚,許多人都曾問老白還有沒有可能重返大海?但因老白年歲已高,野放存活機率較低,且老白的存在是個重要象徵,適合擔任海洋保育宣導大使,不過也因人力不足,暫無法勝任教育推廣工作,加上設備不具長期豢養的條件,因此管理局正在替老白尋覓下一個落腳處。

二、失落的神魚:漁民文化凋零

除卻人力不足部分,林文治也提到另一個保育推廣上的難處,他說老一輩漁民對待白海豚的態度是尊敬/敬畏的,例如民眾曾通報,有頭白海豚在湛江(近海南)擱淺死亡,當他們到達現場,只見沙灘上某處插滿了香,原來當地漁民稱白海豚為「送終魚」,出於避諱或趨吉避凶心理,因此對牠敬畏有加;而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區,則將白海豚視為「神魚」,對牠們十分尊敬。

但現今年輕人願意從事漁業者少,漁民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來此處捕魚者多從外地來,對白海豚不認識也沒感情,保育觀念還須加強,目前只能靠法律的約束力來保護白海豚。

台灣白海豚  要救要快!

見識到中國保育白海豚的經驗和實際成績,雖然其中仍有不足之處,但這個珠江口的庇護所已累積不少珍貴的調查資料,對於將來持續研究和保育工作打下基礎。

回過頭看看,台灣同樣也面臨全球漁業資源崩盤的臨界點,而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更屢次被拍到瘦骨嶙峋的模樣,種種證據顯示,海洋亟需充分地休養生息,然而台灣漁業主管機關對此還沒有實際上的作為。

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認為,台灣漁業多樣性很高,應該因地制宜,針對各地不同的漁業特性、作業船隻、海底地形來規劃禁漁期。禁漁的概念並非完全禁止,還可依據時間調整及規範使用的漁具。重點是要對作業的海域有完整的了解。

在保育白海豚方面,台灣晚了中國十幾年,甘宸宜也直言,就族群數量來說,我們的白海豚數量少到沒有本錢再等下去!目前台灣的研究成果足以支持推動對應的保育策略,不論是劃設國家級重要溼地或白海豚棲息地,都不該拖延,而必須「趕進度」才對!

※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