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破曉,我隨著當地導遊前往亞馬遜河支流,探訪一個外人鮮少探訪的印地安社區。不同於印地安馬其根加人種,這個社區住民多半矮小且更黝黑,屬於Yine人種。四百多年前,當歐洲人勢如破竹地踏上美洲,帶來的不僅是使美洲土地上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銳減的傳染疾病,而許多印第安原住民的部落制度也因為歐洲文明而支離破碎。現在超過95%我們所看到的原住民,都是印歐混血,衣著也多著以西方服飾,而他們所引入的現代工業社會的模式,更是讓其傳統生活掀起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商業進入雨林
導遊帶著我跟著社區婦女小孩去採野菜,這社區鮮少看到鞋子,每個人健步如飛的走在雨林裡的泥濘中,留下數排五指併開的足印。千百年來森林提供當地居民各種各樣的自然產物如野生水果,藥用植物,木材纖維、動物肉品等,原住民以持續小規模的頻率使用這些資源。而近年來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森林範圍的縮小,也改變了原住民利用森林的方式與心態。城鎮對野味的需求大增,獵人不再只是射獵動物拿回家當妻兒的食物,取代之的,野豬、鹿等大型物種變成了商業打獵的熱門物種,獵槍和炸藥的使用愈來愈頻繁,物種繁殖率也因過度獵殺而明顯下降。
印地安原住民的農業方式以長期休耕與森林自然生長原則,第一週期種植樹薯、玉米,然後是香蕉、箭竹或水果。他們的耕作方式是傳統的「刀耕火褥法」—先砍掉樹木,再用火燒掉殘餘的矮樹叢等植披,如此即可在茂密叢林與部落間開闢出一小塊簡陋的耕地,植物的灰燼正好作肥沃的養分來源。兩年之後,泥土養份耗盡,這片田園也就必須放棄,休耕或另尋其他新地。
出賣森林,踐踏土地
在森林中小範圍進行的零星開發並不具破壞性的危險,但若是用機械式的推土機鏟平大片土地,火燒地面的大規模耕作,就成了導致沙漠化的最直接因素。現代社會集約式利用土地的方式,將大片森林原生地改為單一大豆田或棕櫚田,許多當地人以極便宜的價格將土地販售給大豆鉅子或外來商人,聽從其建議到有電有自來水的都市,尋求更好的現代生活品質,然而到了五光十色的城市之後才發現,原來當初出售自己土地所換取的金錢在大城市裡並不能買到太多的東西。以前在部落,只要走進像後院般的森林,就能靠著自己的技巧獲得一家溫飽的食物來源,現在來到城市後,他們不僅失去土地與技能,也失去了個人身分認同。
此外,在巴西馬遜區域有超過11%的砍伐新生地是用來作廣大的畜牧場,根據世界資源協會(WRI)的一項統計研究指出,到2002為止,當地牛隻從2,660萬增至6,400萬頭,數字呈現140%的成長。千萬頭牛踩踏著這塊被遺忘的土地,踩踏過後的土地被壓得密實,很難在有植物能從中冒出,土地的肥沃度已在遞減,同時土質也開始受到改變。忽視了在長期緩慢的發展中適應大自然的生產方式,而改去推行另一種跟大自然毫不協調的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危險與人文精神的折損有多巨大,是我們永遠難以估量的社會成本。
轉型中的亞馬遜:森林不吸碳了
火燒森林除了摧毀其中棲息的生物,改變當地原民的生活方式之外,背後還有攸關整個地球的巨大改變。Eric Davidson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成員,他所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在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由於人類頻繁的活動,亞馬遜正在轉型。
亞馬遜這類的成熟森林是對抗溫室效應的主要利器。森林中的植物能透過光合作用,由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回歸大地。據估計,亞馬遜雨林能儲存約等於全球化石燃料超過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當林木遭到砍伐焚燒,二氧化碳將重回大氣中,進而加劇全球暖化。根據報告,由於雨林的開墾,整個亞馬遜盆地(Amazon Basin)的碳預算,已經可能由20世紀晚期的淨碳匯(carbon sink)變成二氧化碳的淨來源(net source)。
挖礦挖寶藏,大地傷痕累累
另個影響亞馬遜原住民深遠的現代發展就是採礦。亞馬遜蘊藏許多礦產,如黃金、銀、銅、鐵與煤礦等。在秘魯南部亞馬遜境內,機械化的採礦流程在該區產生了重大的環境影響,供排水和分離的翻斗卡車和大型平臺,讓河流充滿了大量泥沙、礫石和石塊,河水攜帶泥沙進入其他地區的森林,於是植被枯萎和死亡。河床上布滿細粒泥沙和沙洲,使得船隻航行困難,也在雨季時造成洪水。
亞馬遜河中有一種珍貴的大型淡水魚-巨骨舌魚(pirarucu),往往重達200公斤,一直是原住民的重要收益來源,被人稱作是淡水鱈魚。河水變得混濁,巨骨舌魚也成了環境汙染的犧牲品。
順著亞馬遜支流往下游走,一路上可看見許多礦場,礦工們的居住條件極差,許多人睡在約15m2的房舍,礦場周圍的樹木被砍伐殆盡,髒亂泥濘的路面,河水全被開採出的礦物及採礦所需的化學用料染成了橘色,採礦用到的燃油、機油、電池等造成的廢棄液液體徑流,對周邊地區的土壤與水產生物理、化學性污染。大地變色,原住民再也無法在此狩獵和捕魚。(明日待續)
【亞馬遜之心系列:延伸閱讀】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