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下) | 環境資訊中心

【亞馬遜之心】文明,讓人卑躬屈膝:雨林原住民的生存現況和危機(下)

2012年11月20日
作者:林貞妤

※前情提要:作者前往亞馬遜叢林裡一個人跡罕至的原民部落,發現部落仍循著古老的傳統與自然環境共存;但她同時發現,外來工業化及商業掠奪正悄悄改變原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賣了土地、森林之後,到城市當勞工或受僱於大公司協助伐木、挖礦,不斷向大地之母索求,使得家園傷痕累累,也幾乎忘了自己是誰。這種狀況舉世皆然,弱勢族群在現代化潮流席捲下,如何保有天然的純樸和老祖宗的智慧?且看本日專欄。

這裡的礦工看似生活待遇極差,但實際上,礦工所賺的錢比一個訓練有素的生態導遊還多,但他們花錢的速度更快,幾乎全花在酒精與女人上頭。礦工也造成了移民社區,許多外來人與當地人結婚,以便獲得當地土地、黃金、木材等,資源的分配依舊掌握在熟悉現代社會運作方式的那些人手中。

礦工所住的宿舍區,擁擠雜亂。

非法砍伐:殺雞取卵的謀生之道

外來者利用當地環境的方式還包括了伐木業,就像路上三不五時從我後面忽嘯而過的卡車,常常揚起整路的漫天飛塵。據當地人說,桃花心木和雪松是目前最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其他材質堅硬的硬木,也是伐木業者的目標。這些木材由當地樵夫砍伐,但他們通常沒有採伐許可證,所以用極低的價格銷售給來自庫斯科的卡車司機。而司機所屬的貨運公司再聯繫持有許可證的伐木業者,保證他們能夠合法運輸木材。這些卡車完全只裝載木頭,因為其他產品如水果和蔬菜幾乎無利可圖。這套體系從庫斯科到秘魯邊境的馬爾多納多港運作多年,已在當地引發了木材資源枯竭、棲息地破碎化和土壤貧化的環境問題。

這些貨運公司與伐木業者形成的商業組織,深深影響著當地社區的發展與生活方式。員警和INRENA官員到該地區,他們看見違法的證據--大片被砍伐的森林,卻很難抓到違法的人,因為貨運公司或伐木業者都有短波電台可通風報信,也都知道如何應付這樣的官方突襲事件。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秘魯,在巴西亞馬遜區域,每年可能被砍伐的範圍廣達10,000~20,000平方公里,其中超過40%是非法砍伐。唯一能阻止伐木業的就是那些過於偏遠的森林,由於難以到達或將木材運輸出來的成本過高,目前還能保有其原始樣貌。

而對當地原住民來說,相較於傳統農務或狩獵,這是他們更有利可圖的謀生方式,在短期內不知道任何其他的替代方式下,可以預見這樣的局面將繼續延續。雖然也有外界保育人士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想要推行收購伐木特許權與土地,來用於保護環境和發展生態旅遊。但這個想法遠遠還未落實。

需要兼顧環保、文化與地方生計的策略

文化與水一樣,是會流動的,當所棲附的環境地形改變時,人文精髓也隨之流失。保留森林棲地,等於是保留了當地生物資源與文化精神。

但環境保育者也不能一味指責外在開發所帶來的負面環境改變,就如同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說的:「反對僅能暫時阻擋(或有時常悲壯收場)個案的、緊急的環境破壞,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典範(paradigm)去取代舊的觀念,才能從根源阻止荒謬工程一再發生。」環境保育者在單純反對工程之餘,其實更好的是提出一個折衷的、能兼顧當地生計的方案。

保育學者能提供專業學識給政府,而政府應該採納這些建議,設立更多的保護區,根據研究指出,原始森林受到砍伐的區域約80%都是分佈在官方道路兩邊各30公里的範圍內。然而,人類火燒開墾的地區範圍常常都分佈在距離道路30公里更遠處。因此有必要就這種環境影響,在交通方面的計劃、建造以及維護做更好的考量。道路的公共建設應該伴隨著新保護區的設立,尤其是被視為高生物多樣性,該優先保護的區域。目前這樣的生態熱點在巴西亞馬遜區域依舊有超過40%還未被納入保護區的範圍,是當地政府該優先考量的課題。

此外,主管機關更應該對採礦或林業開採地附近作環境作監測,任何的總體規劃必須將保護區的環境保育與當地居民的獵場農地納入考量。新提出的開採地應與保護區之間建立起緩衝區。此外,需要落實礦工或伐木工的人口登記與特許證的檢查,瞭解這些新興移民社區的人口數量,家庭結構,工作的流動率等。

地方參與:環境保育的根本

任何環境保護運動,地方參與都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以林業而言,附近的社區有權成為具法律效力的監督人,甚至是參與林業部份的開發控制權,使林業資源的收益能回饋到社區。社區內也應配合環境評估後的結果,建立起開採配給制度,每個家庭一年配給固定的木材開伐量,這個意義在於讓每個家庭都能有所收入,但整體採伐量又能控制在環境乘載能負荷的程度下。同理,在狩獵與漁獲上,也應有一定的捕獲尺寸和重量限制、實施季節性物種的禁獵、限制商業捕獵等。

這一切的工作都牽涉到國家、商業公司、環境團體與當地居民的密切聯繫,為了獲得成功,政府應針對伐木工人與附近社區居民舉辦保育宣傳的活動,加強地方組織,並提供充足的培訓。從下而上的建立起監督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非法業者繼續濫用雨林資源。

現在很多保育組織都提倡生態旅遊,即使生態旅遊也許無法提供像採礦或伐木業等提供巨大的就業的機會,且本身還有許多環境問題,如過多的觀光人數,遊客的餵養習慣,容納訪客的硬體建築與遊客本身帶來的垃圾等。但比較起來,生態旅遊或許還是目前較能保存原住民文化精髓與當地生態的折衷辦法。

原住民與自然密不可分,原民文化中的許多習俗與禁忌,是他們了解與崇敬自然的體現,也是他們與大地和諧共處了數萬年的緣由。隨著時日境遷,科技發展帶著人們走向更便利的生活,但我們也應隨時回頭檢視過去的腳步軌跡,是否真的帶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保留多種社會的樣貌對人文的薈萃發展是必要的,我在亞馬遜雨林裡看見了遠遠不同於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並且為之感動或難過,希望這裡多元的生態與人文樣貌能夠長存,並給予後來的旅人更多啟發與省思。(全文完)

 

【亞馬遜之心系列:延伸閱讀】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