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摘錄自2012年11月19日公視新聞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不少人為了健康,改吃全穀雜糧類的食物;不過,董氏基金會11月19日公佈調查結果,消費者其實很難分辨真正的全穀類。市面上很多大家誤認的全穀類,其實都是經過精製後的成品,營養價值也相對少了許多。
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為了健康不少民眾會改吃全榖雜糧類的食品。根據衛生署的建議,每天主食應該有三分之一來自全穀類,不但可以補充膳食纖維,還可以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機率。但董氏基金會觀察發現,一般人只要看到寫「有機、天然、多穀」,就覺得買到全穀類;但事實上,坊間除了糙米比較容易辨別外,像是常見的白色薏仁就不是全穀類。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主任許惠玉表示:「洋薏仁或小薏仁,民眾常誤會是薏仁,事實上它不是薏仁,而是屬於大麥,而且是去了麩皮的大麥。」
到底民眾要怎麼挑才能買到真全穀?除了從外觀、名稱辨別外,全穀類需含有麩皮、胚乳、胚芽的完整穀粒,購買薏仁要選紅色、褐色外觀的糙薏仁。另外,全大麥含麩皮,外觀呈現褐色,品質好的全穀粒顆粒較完整、大小均勻,最後購買時也可以用鼻子聞,一旦出現油耗味,品質就會降低,民眾一定要慎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