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能與判斷力〉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本能與判斷力〉

2012年12月23日
作者:楊家旺

由於法伯在《昆蟲記》實驗了不少關於狩獵蜂的「本能無知」和「本能差錯」,致使我們可能這麼想:「昆蟲是不是不知變通?」法伯的問法是:「我們能把昆蟲比作機器嗎?」法伯自己的回答是:「這種思蠢的看法我可不能苟同。」換言之,即使狩獵蜂對於某些狀況不知變通,近乎愚蠢,法伯仍不覺得祂們像一具機器。因為,另一些角度看,昆蟲不只能力超群,而且知所變通。

不知變通的部份,稱為「本能」;知所變通的部份,稱為「判斷力」。法伯這麼形容:「昆蟲的心理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範疇需加以區別,一個是就本義而言的本能,即一種無意識的衝動,引導昆蟲築出最絕妙的窩。」另一個範疇則是「昆蟲憑著經驗變得自覺而精益求精。我不敢將這種能力稱作基本智慧,這種稱號對昆蟲似乎太高了,因而我將之稱為『判斷力』。

法伯在這一章,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昆蟲的本能和判斷力。他說細腰蜂利用泥土築巢的這個能力就是本能,無法改變,天生如此。但對於築巢地點的選擇,比如,有了人類的居所後,細腰蜂很自然地,就懂得利用這種從未見過的環境來築巢,這就是判斷力。

又比如,細腰蜂以蜘蛛來餵養下一代,這是本能。細腰蜂不會選擇其他食物給自己的下一代。但事實是,在實驗室裏,我們可以任何昆蟲來餵食細腰蜂的下一代,祂們一樣領情,一樣吃進肚子裏,而且沒有什麼不良反應。細腰蜂多數捕獵圓網蛛來作為下一代的食物,但如果沒有圓網蛛可獵捕,細腰蜂仍是知所變通的,祂會改獵捕任何其他種類的蜘蛛作為下一代的食物,這就是判斷力。

法伯為了更明確地證明,他選擇了一個實驗。某年冬天,他蒐集了20幾個壁蜂媽媽築在蝸牛殼裏的蜂巢。另將蘆竹切短成40段,製作成一個有40個小洞的蜂箱。除外,還蒐集了一些空的蝸牛殼。將這些東西擺在同一個空間裏,等候蝸牛殼裏的蜂窩孵出壁蜂來。這些壁蜂從沒見過蘆竹的圓孔,但孵化出來的壁蜂,卻是多數選擇了法伯人造的蘆竹圓孔來築巢,而不選擇天然的蝸牛殼來築巢。足見祂們具有判斷力,即使沒見過的蘆竹圓孔,祂們也明白這是比蝸牛殼更好的築巢選擇。

法伯說:「儘管壁蜂的智慧極其有限,但還是有些許靈活度的。牠在某一時刻向我們展示的技術並不代表全部本領,身上還具有某些潛能,是專為特定的時刻而預備的。」我想,本能與判斷力的相輔相成,確保了生物的生存。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不必人教導,就知道要如何吸奶,這是本能。然而,當我們以奶瓶嘴「假裝」母親的奶頭時,嬰兒也接受了。嬰兒或許知道這不是母親的奶頭,但卻不會拒絕,因為一樣吸得到奶。甚至,吸不到奶的奶嘴,也能提供嬰兒安慰。在這點上,其實我的想法是矛盾的,因為,我不知道該說這是嬰兒具有判斷力,還是該說這是嬰兒本能的無知。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