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郝龍斌日前端出「新十大建設」,但他身為環保署長出身的台北市長,提出來的新十大建設都沒有跟環保有關,實在很令筆者訝異。對照財經人士出身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所提出的plaNYC計畫:「要打造一個Greater、Greener NYC, 因應氣候變遷、改善老化的基礎設施、用綠色經濟打造紐約成為更環保的城市」,新十大建設的格局實在太小。
2007年到峇里島參加COP13時,彭博開了一個記者會,介紹他的plaNYC計畫。當時筆者提問:如果環保與經濟發展產生衝突,你會選擇哪一個?彭博回答:兩者不會衝突,甚至追求綠色環保可以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那一年,COP13談判雖因美國官方代表團拒絕承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建議的減量方案陷入膠著,但在會議結束前一天,彭博代表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政府連線(ICLEI)、全球40個城市氣候領導團體(C40)等一共上千個城市會員首長,宣示全球城市到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水準再減少60~80%。
這位獨立於共和、民主兩黨以外的政治明星強調:「就算布希政府遲遲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全美有700多位市長,代表8000多萬美國人,已經自願響應京都議定書的目標。」
即使美國媒體好奇的焦點,放在彭博此舉是否為競選下屆美國總統而鋪路,但彭博關注的議題,仍放在他如何號召各方專家與意見領袖,為紐約市編織的2030年願景計劃「PlaNYC」,以具體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他說,「當考量城市的土地規劃利用時,不能忽略規劃大眾運輸;當考量大眾運輸時,不能忽略改善空氣品質;當考量如何改善空氣品質時,不能忽略改善能源效率;當思考提升能源效率,更挑戰到核心問題——全球暖化。」
「這些議題都環環相扣,因此我們為紐約市規劃出2030年的長期發展計劃,包括訂出減少30%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減量目標,」彭博強調。
回過頭來,2008年總統大選前,因為工作採訪之便,同樣的問題:「如果環保與經濟發展產生衝突,你會選擇哪一個?」來詢問當時還是候選人的馬英九先生,得到的答案是環保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無限上綱。
對照彭博的答案,我想格局與視野高下立見。
同樣被媒體關注是否選總統,一位是環保署長出身的郝先生提出新十大建設,另一位是財經人士出身的彭博所提出PlaNYC 2030,兩相比較,讓我感嘆。台北市遇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威脅,風險絕對不下紐約。但是當彭博已經看到紐約的2030時,台北或是台灣的2030,我們政治人物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