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赤字烏雲罩頂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生態赤字烏雲罩頂

2013年01月16日
摘錄自2013年1月16日經濟參考報北京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近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遭受的霧霾天氣,真可謂「千里朦朧、萬里塵飄」。嚴重的空氣污染,以及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給大陸「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敲響警鐘,「生態赤字」逼使大陸的經濟戰略轉型已刻不容緩。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佈的2010年「全球生態足跡報告」表明,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工業化過程日益增長的資源能源需求,導致中國已經消耗的資源超過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兩倍以上,中國正背負著越來越沉重的生態赤字。

嚴重的生態赤字直觀上就是污染,不僅侵害百姓機體健康,更嚴重侵蝕中國經濟的健康。據相關監測資料,北京PM 2.5的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污染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業噴塗污染占16.3%,城市揚塵污染占16%。

一是生產因素。中國的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準高40%。傳統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排放大量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造成環境品質急劇惡化。

二是消費因素。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人均收入與人均生態足跡有很密切的關係。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的生態赤字更大,且增加更快,就是因為生產過程去物質化和消費過程高物質化並存的增長模式,使得發達國家過度消費、奢侈消費,嚴重消耗了生態資源。

三是政策因素。在國家層面,包括制定完善資源真實成本定價體系,建立綠色核算與審計制度,促進產業佈局合理化,實現能源的梯度利用,支持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