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我眼中的生態藝術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我眼中的生態藝術

作者引言

2013年02月06日
作者:周靈芝

編按:想要生態永續?想要生活充滿美麗與人文?周靈芝探訪英國,提出一系列生態藝術的調查研究,本報書齋單元,推出周靈芝所著的《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一書精彩篇章摘錄。怎麼從藝術之眼,找出調適氣候變遷的生活提案?就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2009年8月,我登上飛往曼徹斯特的飛機,準備前往英國進行生態藝術的調查研究。

坐定之後,打開報紙一看,節目驚心盡是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豐沛雨量造成各地的嚴重災情。在此之前,大家早已知道地處海島的台灣每年在颱風季節不可避免地會遭受風雨侵襲和颱風所挾帶的豐沛雨量造成的水患。然而年復一年,災損的規模愈來愈大。往往颱風還沒進來,單是外圍環流的威脅就足以讓台灣擾壤不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全球暖化之下,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已逐漸成形,如何面對水所帶來的「國土威脅」以及相關的環境議題,正是我此行所關注的方向。

環境藝術在台灣的發展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它大抵上依循著公共藝術的脈絡,出現在社區和自然環境中。前者如策展人吳瑪悧和嘉義縣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開始在嘉義縣全境所展開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每年持續舉辦直至2009年。後者如美國藝術家暨策展人艾婕音(JaneIngramAllen)同樣於2006年在台北市關渡平原上的關渡自然公園創辦的「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

我於2007年參與了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一開始著眼點只是在於農村歷史建物的調查和傳統聚落的保存,以及青壯人口流失嚴重的農村社區裡,如何進行培力,保留甚至振興農村的生命力。然而討論社區問題就不可能不去看環境問題,也不可能不去談產業問題,所有這些命題都是環環相扣的。

搜尋網路所查到的資料顯示,環境藝術指涉的範圍相當廣,從早期風景畫到1960年代和70年代的現地裝置、地景藝術或貧窮藝術,以及現今因應氣候變遷及其挑戰而出現的以「永續生存」為宗旨的藝術。其中有一個重要轉折,就是「許多環境藝術家現在不再只是為著自己的作品渴望著觀眾,更渴望的是廣大民眾,從民眾那裡得到有關作品意義和目的的回應。」

2009 年 Platform 在布里斯托市  Arnolfini 美術館舉 行 盛 大 展 覽《C 開 頭 的 字 》, 探 討 愈 來 愈 迫 切 的地球生態危機。不過細究起來,上述所謂環境藝術中的作品,並不全都代表著友善環境的作法。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國藝術家RobertSmithson的大螺旋(SpiralJetty,1969),他把大地當作畫布,直接用推土機當作畫筆來挖地,傾倒在湖中,對當地生態造成相當大的永久傷害。

在著名的藝術網站GreenMuseum裡寫著:「大體說來,(環境藝術)是一種協助促進我們和自然世界的關係之藝術,並沒有蓋棺論定的定義。目前它仍在全球各地繼續成長和變化中。許多環境藝術是短暫的(不是會消失,就是會變化),特別為某個地方所設計(因此無法移至別處),或是和許多人合作,諸如:藝術家、科學家、教育人士或是社區(將作品所有權分享出去)。」

換句話說,環境藝術的當代發展,已經納入了對環境的關注,並且成為一個概括性的語詞,涵蓋了「生態藝術」(eco-art/ecologicalart)、「生態創造」(ecoventions)、「地景藝術」(landart)、「大地藝術」(earthart)、「地景作品」(earthworks)、「大自然中的藝術」(artinnature),以及其它一些較少見的分類。

當代生態藝術的源頭同樣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觀念藝術盛興之時。當時許多地景藝術家的作法通常是把大地物化為一種媒體或場所。至於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則既非他們考慮或關心的對象,甚至根本毫無知覺。許多著名的大型地標式地景藝術創作因此被藝評家JohnGrande批評為以自我為中心而非以生態為中心的創作。

到底什麼是生態藝術?我喜歡引用大衛黑利經常在他的演說或文章中開宗明義的詮釋。在英文裡,生態藝術是由「生態」和「藝術」這兩個字詞合成的。所謂生態,在牛津字典裡的解釋是:生物體和生物體之間彼此關係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之研究。這個字的字根來自於希臘文的「oikos」,意思就是「家」、「居所」。生態學則是一門研究生物體和它的居所、環境之間種種關係及彼此連結的學問。

此書中收錄了英國生態藝術發展中的七個不同事例,分別代表了我在這次英國生態藝術訪問調查中所閱讀,並依其發展脈絡,在書中條理出三大面向:水、人與社區、行動。各自展現了不同的內容與形式,但都是以生態系統的思考為出發點。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作者:周靈芝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31469
裝訂:平裝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