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布里斯托:從生態再造角度看市鎮發展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布里斯托:從生態再造角度看市鎮發展

2013年03月06日
作者:周靈芝

位於英格蘭西南方的布里斯托是個有趣的城市。自12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個重要的港口,先是對愛爾蘭的貿易(中間只相隔著英吉利海峽),到了1373年,逐漸發展成造船和製造業的中心。15世紀時,布里斯托已經是全英國第二大港,僅次於倫敦。

隨著20世紀航空業的發展,布里斯托也成為許多飛機製造業者的基地,因此二次大戰時期遭受到來自德國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市區受創嚴重,一千多名市民及來此地工作的人喪命。戰後,1960年代市區中心開始重建,出現大量的摩天樓和野獸派建築,以及道路網的綿密分布。

布里斯托市被稱許為英國最永續的城市。即使沿著山丘地形而建的街道高高低低、起伏不斷,民眾依然樂於安步當車或是騎自行車取代開車,順便健身。自1980年代開始,布里斯托市出現另一種趨勢,封閉了一些大路,修復喬治時期的皇后廣場與波特蘭廣場,重建Broadmead行人徒步購物區,以及將市中心區一座戰後建造的摩天大樓拆除。

對環境的關注、生活品質的重視、對未來的未雨綢繆,以及對氣候變遷的因應、鼓吹騎自行車和強調生物多樣化,讓布里斯托走上了綠色城市的規劃,當利物浦以藝術共生和文化再造的城市再生經驗而被推崇為歐洲文化之都時,布里斯托則是以英國生態城市之冠獲得讚許。儘管城內是高高低低、起伏不斷的丘陵小坡,這裡的居民倒是很悠然自在地,不是耐心等候公車,就是安步當車或是騎自行車。發源於此地的英國著名非營利團體Sustrans就是在鼓吹民眾採取環境永續的交通方式,既能友善環境,也對個人健康有益。

綠色之都的願景

布里斯托市政當局在2007年發起了一項計劃,由布里斯托夥伴聯盟(BristolPartnership)發動綠色之都提議(theGreenCapitalinitiative),邀請該市各種組織參與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並協助布里斯托成為英國生態之都的企圖。他們希望能厚植環境科技和服務的實力,以及「綠色」知識的資本,讓市民們更願意接受符合生態需求的生活方式。布里斯托夥伴聯盟是一個策略性的組織,邀集了公、私單位和志工等各領域的領袖共同參與,由市政當局補助經費,發展出布里斯托市的綠色之都行動方案,並納入測量和報告)排放與氣候變遷因應措施全國指標的地區協議中。2007年綠色之都推動小組成立,則代表布里斯托夥伴聯盟執行推動綠色之都的各項方案。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計劃團隊,提供政策和規劃的支援。

布里斯托同時也充滿文化藝術氣息,散佈著許多永久裝置的戶外公共藝術。

位於市中心南方的浮動港口因1972年深水碼頭RoyalPortburyDock於埃芬河口處建造後,喪失原本期待的功能而關閉,港口邊的倉庫也荒廢了一段時間。一位出生且在布里斯托成長的建築商約翰邦亭(JohnPontin)很有遠見地把這些地買了下來,進行再造。約翰邦亭和TimOrgan在1960年創立的JT設計建築公司(JTDesignBuild),將所有建築相關的專業人才齊聚一堂、團隊合作,為當時建築業帶來嶄新的作業思維,一起致力於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進行社會的與環境的永續都市或鄉村之更新計劃。

他們在布里斯托市實施了許多開創性的計劃,特別是綠色建築和多功能都市更新方面的案例。

約翰邦亭曾擔任過達汀頓會堂信託基金的理事及主席13年,參與英格蘭西南部的各項重要社區行動,包括提議在達汀頓成立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College),並擔任舒馬赫學會(SchumacherSociety)的副理事長,協助此一學會在布里斯托舉辦講座,以及成立舒馬赫永續系統研究所(theSchumacherInstituteforSustainableSystems)。舒馬赫學院如今是英格蘭西南部重要的生態環境教育推手。他還引進了Karl-HenrikRobèrt和TheNaturalStep,帶動英國企業對環境責任的觀念。

在約翰邦亭的帶領之下,JT公司於1970年代開始和Arnolfini美術館展開一套極具開創性的多功能設計發展,讓原本已廢棄的碼頭倉庫布希之屋(BushHouse)再度恢復生機。1982年JT公司再與布里斯托市政當局合作,把港邊的E區和W區保留下來,讓水岸藝術信託基金(theWatershedArtsTrust)進駐。約翰邦亭自己的慈善信託基金(thePontinCharitableTrust)則贊助水岸藝術信託基金的募款活動。整個浮動港口周邊的老舊建築和街區也因此而獲得新生,再度活躍起來。

國內案例呼應:

「種樹的男人」盧銘世(2000-)

一本法國小說家尚.紀沃諾(JeanGiono)的《種樹的男人》讓出生嘉義的藝術家盧銘世興起了同樣的夢想。在這個擬真的故事中,一位牧羊人將對家人和環境的愛,透過每天種下幾百顆的橡樹果實來實現,經過三、四十年,也造就了法國普羅旺斯區的林蔭與美麗的鄉間。

他拜訪法國那一年,正好有一群西班牙與法國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千禧年,打算聯手在兩國首都之間種一排樹。這個願望有沒有實現,已不可考。但受到激勵的盧銘世回 到台灣之後,便著手展開他的種樹計畫,從「綠手指行動計畫」開始,緊接著「北回歸線的承諾」,向林務單位申請紅茄苳、烏心石為主的樹苗,想要用種樹 2,000棵的方式,從花蓮舞鶴到嘉義水上種一排樹。

其實這個計畫一開始就是挫折,盧銘世回憶說,「種樹這件事不應該只是圖騰式的 表演,也絶對不只是藝術家的浪漫想像而已。」「不要只是批判,而是要親身下去創作。」於是,盧銘世回到嘉義太保的老家,決心從自己家園做起,把自己家當作 綠手指基地,種樹的概念才慢慢蔓延開來,也影響了許多社區。盧銘世也開始在社區大學開設環境美學的課程,並一一開展他的種樹計畫,從「角落美感」、「理想 家園」、「村上村樹」等,慢慢在嘉義地區實踐種樹的理想。他的事蹟在2008年被導演林育賢拍成紀錄片《種樹的男人》。

呂沐芢的蓋亞計劃(2009-)

2008年11月呂沐芢擔任橋仔頭藝術村藝術總監時,聽到嘉義布袋地區的蚵殼棄置成堆,造成 所謂環境污染,於是因應當時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要求,將蚵殼製造成環境友善的白色塗料,並用來進行微型生態牆和屋頂隔熱等用途,開啟了他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和藝術方案的解決之道。之後在2009至2012年期間,分別在橋仔頭的白屋基地、高雄縣的大樹基地和屏東縣的新園基地,和一群夥伴展開身體力行的環境藝 術實踐「蓋亞計劃」。這項計劃中包含了從種植到製作器物、砌造淨水池、乃至物質層面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心靈層面的精神召喚與文化、信仰再創造。藝術家藉 著整套圍繞在人的生存基礎上所有相關面向,試圖建立一個新文明系統,以與自然界相呼應。至今仍持續發展中。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作者:周靈芝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31469
裝訂:平裝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