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山民宿旁的池塘邊,夜間觀察是許多遊客的最大期待,一次親眼目睹一隻蛇正在享用牠美味的晚餐,尚未吞嚥下的兩條蛙腿我已經知曉它今夜的菜單。兩岸交流桃米生態體驗讓中國代表既期待又驚怕,因以青蛙當頭家的社區,除了蛙之外蛇更是必有的常客,當然我們沒有失望的與牠相遇了。
一樣是在青蛙喜歡的草叢溪畔邊。認真的回想,對這爬蟲動物應該從小就對牠有些情感,因家有果園假日需到山上工作,經常在溪邊、草叢、樹枝發現牠的身影,在盛暑時看牠誤入馬路,還真怕他被車壓死或曬傷,也會用竹子助牠一臂之力脫離險境。過去擔任解說員對遊客說到野外要先「打草驚蛇」,對兩方來說都具有相互保障的作用,以遊客來說拿了棍子是增加安全感,但蛇在棲地上是讓牠有機會快速「溜走」,經長期遊走在自然中對牠已不再陌生,偶然巧遇就相看一眼互道珍重各自離開。
去年在大崙尾山作手做步道志工時,老師看到了無毒小青蛇,輕巧的放到我手上讓我感受它的溫馴,這是此生第二次與蛇的肌膚接觸,第一次是一條大蛇整個圍繞在我的脖子上,那是參加虎嘯戰鬥營的課程之一。教官說:「牠是生物圈中的一個物種,通常是你不犯牠,牠也不會主動攻擊你」。
在台灣這個生物多樣性如此豐富的小島上,這個充滿神秘與有許多神話傳奇的物種,正因環境快速的改變,棲地一再的被開發而有了生存的危機,這也是近些年來已經很少有聽到在野外被蛇咬喪命的新聞,雖是好事但也值得深思,如果自然界中少了蛇那將會有什麼後果?我第一個想到的那就應該會來一場「人鼠大戰」了吧!許多人可能忘記蛇可是鼠的剋星,過去在農村還有放蛇到田園幫忙清除鼠害。食物鏈可是平衡大自然最重要的元素,喪失其中一環都將會造成生態無可挽回的浩劫。
濕冷的冬季,一邊人常會認為「蛇已冬眠」而掉以輕心,但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的資訊顯示,台灣的蛇在冬天只是活動量減少,且要碰上氣溫突然降低時才會有短暫的休眠狀態。因為台灣是位在亞熱帶,中低海拔冬天溫度不至於太低。所以在步道上有可能還看牠在做日光浴!此時若不小心被當食物咬上一口,就要保持鎮靜,記住蛇的大小、顏色及形狀或特徵還有咬傷時間,如有戒指、手環要先拿下,預防肢體腫脹時傷害加重。利用現代科技-手機馬上求救是最重要的處理步驟啦!
當然在4-10月蛇喜歡出沒的季節,到野外踏青時建議穿高筒靴、戴帽子,不要隨便進入草叢、竹林、灌木叢等,更切忌用手撥枝葉或探石洞。其實蛇是很膽小的且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在大自然中只要人不要去驚嚇或傷害蛇,相信人蛇是可以合諧共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