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跟著媽媽回澎湖大倉島,才發現原來已經變得和我小時後記憶裡不同了。
也只是從大人那裡耳聞說說媽祖指定這塊地,所以要放尊媽祖神像。不過跟著小表弟繞島一圈之後,我發現幾乎樹林都被砍掉了。
澎湖冬天風很大,所以島上的樹林還有擋風作用,砍掉之後冷風更是直入家家戶戶,到處也都是施工的痕跡。
當下看到景象完全傻掉,晚上在外公家睡不著開始搜尋新聞和資料,才發現這件開發案的黑暗面。
大倉是個小小的島,面積約為18.5公頃,位於澎湖的內海中心。政府決定在這裡蓋成本共五億五千萬元的媽祖園區,包括一座「世界最高媽祖神像」以及1.5公頃的飯店。
根據《澎湖大倉媽祖觀光文化園區整體規話總結報告書》,要在大倉概超過20層樓,海拔高度82公尺的雕像,旁邊還有軟硬體耗資兩千萬的大倉文創園區,和3D電影院。
錢沒到位,土地徵收、地目變更,環評計畫也未辦理,縣政府卻已經強行闖關動手開發。
大倉村長說:「我們真正要的,是產業轉型,這樣才能不再苦下去。其實想做的是深度旅遊,一天只做150個(限制遊客登島)的那種,才有品質,但是政府會支持嗎?」村長盼了三年,政府沒給其他選項,只拋出了一個媽祖園區開發案。
問當地陳姓漁民說之不支持媽祖園區,他說:「當然阿,以後台灣就不用出國了,來我們澎湖看就好了,多厲害阿!」他又沉默一下之後接著說:「但是我們是賺不到錢的拉,最多在旁邊賣香腸,還是看財團要不要給我們工作。」
當政府喊出口號,聲稱一個開發案就能改變在地經濟,居民心裡早就有底。
把商周這篇報導拿給媽媽看完之後,也是萬般無奈,也明白這筆資金拿來放在澎湖社會福利津貼或許更有幫助,媽媽也說了澎湖政府花了太多資金再蓋人為的觀光地淡沒甚麼遊客反而虧損連連。也開玩笑說那尊20幾層樓高的媽祖雕像風吹一吹就倒了啦(台語)!長年以來,澎湖政府也很少撥資金給大倉島。
政府配套措施也沒有做好,對於大倉嶼,全島1/3土地完全開發,無異形成巨大衝擊,因為媽祖園區土地,除了居民傳統墓地,更多數是居民的農牧地,或許現今多數休耕棄耕,但是一旦開發殆盡,無異只留下居民的居住空間,島上的產業生活空間幾近消失,嚴重破壞小島的歷史人文地理。
這片沙灘是大倉島上唯一沙灘,島嶼觀光的許多願景,依賴沙灘來發展,一旦BOT出去,又是渡假村園區獨佔沙灘,加上旁邊開發的巨像園區提供觀光,無異是吞噬全島資源提供財團,只剩居住區的居民還有什麼發展空間。
在生態上,一個迷你島嶼,規劃一天3000多個遊客,垃圾、污水的壓力遽增,更驚人是在園區交通規劃上,計劃興建新的跨海大橋,由白沙連通到大倉嶼,一旦興建大橋,海底遍布的珊瑚,立即面臨浩劫,澎湖海洋生態又遭重創。
島上居民,希望留鄉有發展,多數歡迎園區開發,但是縣政府始終沒說明,一旦大倉嶼成為觀光渡假地,一旦吸引更多財團進駐找地,只會讓居民不斷賣出土地,或是動用徵收強收土地,提供財團興建發展,居民只能被迫離鄉,越繁榮的大倉嶼,就會像國際間的富豪渡假島,富人進駐,居民遠離,繁榮不屬於居民所有。
以媽祖當幌子,渡假觀光島其實才是大倉嶼開發的真實目的!
大倉嶼很純樸,有其小島獨特魅力,無需巨像,也有吸引遊客之處,它有可加利用的廢校大倉國小,只需要在生活體驗、海上交通、經營人力的低度開發的協助,都能讓居民永續生活、經營島嶼,但是耗費巨資的巨像設立,高強度的劇烈開發,加上引入財團的BOT,只會讓小島淪喪在金權遊戲的夢魘中。
大倉島不在本島,所以根本很難注意到,只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
這個島小小的,這裡還是很純樸,鬼抓人是孩子晚上的樂趣,有時候一盒抽抽樂也可以讓一個孩子開心一整天。
但這裡有媽媽從小到大的記憶,有我們小時候生活的記憶,可是現在真的已經有些認不出來。
我不想要下次回來這裡是滿滿的觀光客和到處林立的飯店,明明可以選擇永續經營的方式,為何卻要這樣強勢破壞?
這島很小但有很多回憶,大過年的看到這樣心都涼了。
【參考資料】
- 商業週刊1310期
- 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