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1日
作者:賴品瑀;照片提供:張照堂
曾獲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的攝影大師張照堂,是許多文藝青年的共同偶像。2005年在與學生的玩笑中,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開張,張照堂至今不間斷的在上面發表,有過去經典作品的整理,亦跟隨著時代的脈動,關注目前社會議題。
張照堂最近陸續發表一系列〈台灣,核災之後〉作品,以蒼涼、淒美的黑白照片,充滿深厚寓意地呈現著他的想像。
自高中時代向攝影家鄭桑溪學習攝影,張照堂陸續吸收現代文學、音樂、哲學等藝術思潮,更將文學、劇場、詩性等元素融入攝影,而賦予作品現代面貌。因此就算出了攝影圈,藝術界對張照堂的尊崇依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便誇讚:「有著最偉大的眼睛,仍然有感動的能力,是當代最敏感、最聰明的藝術家。」
張照堂的攝影作品中常表現出迷惘與抑鬱畫面,當年成名作便是不見人頭的人體影像。早期作品尤其明顯的以荒誕狀態中的小人物為題,呈現出一種無厘頭的日常生活,彷彿說著生命中的無趣、無常與空虛茫然。而此次〈台灣,核災之後〉系列照片多為張照堂最近三個月所攝,這些的場景大多荒蕪而空無一人,影中人不是不見臉孔,便是面無表情。
其中有一張照片,多人等距整齊地平躺在沙灘上,毫無生氣如同死屍。張照堂透露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就距離核三廠不遠,他更表示,一旦核災,台灣無處可逃。而另一張兩三人在烈日下枯樹前,視線望向遠方,彷彿生還者正在見證歷史。
張照堂發表這些照片時,特別提及37年前在紀錄片作品《王船祭典》中,曾以英國音樂家Mike Oldfield的作品〈Ommadawn〉為配樂,如今也很適合與此系列搭配,組合成一場「人間祭典」。
詩人洛夫曾經如此評論,「他的悲劇精神透過鏡片直接而犀利擊中了我們的內心,開始使我們戰慄,繼而使我們感動,最後使我們落入沈思的緘默。」
看了張老師這一系列照片,請想想核災後的世界可能是什麼樣貌,那可是我們要的?
【延伸閱讀】張照堂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