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花東的信息】凱道音樂會 重現「台東Style」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來自花東的信息】凱道音樂會 重現「台東Style」

2013年04月20日
本報2013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下午4時,3千多名民眾陪伴著從台東徒步走到台北的「不要告別東海岸」行動隊,在台北鬧區走完最後4.2公里,完成17天、步行超過265公里的徒步行動。

「我們是尊貴、優雅的群眾,我們在『傳訊息』,想喚起更多公民對土地的連結。」全程參與行動的音樂人那布如此表示。他們將這場充滿「台東Style」行動視為一個大型行動藝術,而非「典型、傳統的」遊行,不但途中沒有發送制式的紙板,沒有激烈的口號,他們改以歌聲,希望藉由喚醒都市人對土地的情感,進而關心東海岸面臨的全面開發危機。

他們將前兩年夏天在杉原沙灘上的音樂會搬到凱達格蘭大道上,以竹竿、椰子樹葉、芒草、月桃等天然的元素來佈置會場,包括去年在杉原沙灘上打上紅色大問號而引發衝突的「天問」藝術品,今天也以彩色的版本重現凱道柏油路面。將「台東的經濟只能倚靠一間違法大飯店嗎?」「可以先蓋好,再環評喔?」「這麼珍貴的自然資源、天然美景,得被踐踏50年。台灣人、您不心疼嗎?」「富山居民不能合力經營民宿、海水浴場嗎?」等等問題再次呈現,問美麗灣、問政府、也問社會大眾。

肩負各部落請託 喚醒與土地的連結

「我要走,讓祖靈看到!」由堅持赤腳走全程的Laway領頭,3千餘民眾在那布帶領「吼海洋」下,相互牽起手通過以竹子搭建而成拱狀的小隧道,走進會場。這個小隧道中佈滿了徒步行動17日來的照片,規劃的藝術家王郁雯表示,希望能像個傳聲筒,將各部落請託徒步行動隊伍傳達的心聲給參與的民眾,讓凱道成為「巨大藝術裝置」。

「HoHaiYan」這句沒有具體意義的虛詞,在原住民的歌曲當中時常使用,傳達無以言喻的各種情感。「吼海洋」行動中,民眾學習著掙脫文字語言的束縛,以歌聲互相感受、傳達對土地、對東海岸的熱愛,他們在凱道一圈一圈的繞行著,希望能唱進總統府等能作出決策者的心中。

音樂會從來自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耆老祈福中展開,這30位耆老大多來自都蘭、刺桐、興昌部落,世代依靠杉原灣為生,他們自己主動相約參加。

雖然平均年齡超過80歲,最年長更以高齡93歲,但為參與這次盛會,從凌晨搭車一路北上,部落的年輕人一度因為擔憂老人家過於勞累,曾經勸退他們,但是他們以「我們才是跟土地連結最深的人」一言表達堅持。更又唱又跳的以歡迎勇士的歌謠,迎接徒步隊到達凱道。

徒步行動隊員

包括來自美國、澳洲的外籍人士,十多位徒步行動隊員將沿途經過部落所請託的信物,一一放上竹筏「還我傳統領域號」。這條船從台東運送上來,贈送者南島社大協會總幹事劉炯錫解釋,「竹筏是母親,划竹筏象徵是划回自然母親的懷抱。

劉炯錫表示,建造竹筏一向是部落的大事,他特別舉出原本為一位部落工藝家的徒步成員Laway的故事,表示在2005年Laway嘗試重新造船的時候,其實非常孤單,但到了現在,造筏已再次成為全部落的大事,藉此團結與保存傳統技藝與文化精神,這條船此刻現身,也象徵如此。

最近距離對抗美麗灣的,是刺桐部落的林淑玲一家,他與阿姨拔耐,與黑手那卡西一起登台,她們演出淑玲的大舅舅Masa所寫的「思鄉」,訴盡族人為了生計離開家鄉,對於故鄉無盡的思念。長期從事工運的拔耐表示,多少族人離鄉背井從事遠洋、煤礦、工廠的工廠,不但危險,更在層層剝削下無法脫離貧窮線之下。

林淑玲表示,部落原本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但卻遭一次一次的剝奪,目前許多的部落面臨類似的事件,除了不斷奮力抗爭,努力的教育後代,追隨祖先的路,才能尋得生機。

多元樂風匯集凱道 各界音樂人獻聲守護東海岸

包括巴奈、張懸、達卡鬧、以莉高露、胡德夫、張震嶽、黃玠、桑布伊、朱頭皮、拷秋勤、董事長、林生祥、吳志寧、漂流出口、王榆鈞、放客兄弟、禿頭男孩、羅思容、表兒、昊恩、農村武裝青年、葛勒堡樂團、啾吉惦惦、老林家等30組音樂人上台演出,與各部落代表的發言穿插呼應。更有如古典戲劇中的「報幕」,讓徒步隊的成員們輪番發表一路所見所感心得。

在主流樂壇大受歡迎的阿美族歌手張震嶽,在這場行動中沒有缺席,深情獻唱〈小女孩別哭〉,此歌為他兩年前騎單車環島時,在美麗灣龐然建築物前的感嘆之作,透露了對土地最深的柔情與心疼。

曾兩次參與沙灘音樂會的吳志寧,這次不但再次參與,更是義務擔任會場音控。吳志寧期待,都市人可以藉此機會,體會東海岸的生活哲學。吳志寧來對於各種社會議題向來都沒有缺席,對此,吳志寧表示「這都和我們有關係,其實都不是別人的事而已,這些都是我們的事!」

參與音樂會演出的阿勝,為相當受歡迎的原住民樂團圖騰、MATZKA成員,出身卡地布部落的阿勝感慨,藉著音樂會、遊行爭取民眾認同與聲援外,更激烈的抗議手段也相當必要。「否則他們都覺得原住民的遊行沒什麼殺傷力,也根本不會重視。」

阿勝也透露,最近在跟拷秋勤的魚仔林討教饒舌歌的創作,希望能以自己的歌來抒發對土地的想法,魚仔林也表示,正在創作關於平埔族正名的歌曲。

台東Style 安居樂業靠部落挺身爭取 不靠過度開發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謝若蘭,選擇在這場晚會中,將一頭美麗的長髮剃去,以行動表達對政府掠奪原住民土地、財團的不當開發行為。謝若蘭表示,頭髮與身體的連結密切,就如同人與土地。「頭髮剃了,很快就會再長回來,但土地失去了、被灌上了水泥,就回不來了!」謝若蘭頂著平頭、紅著眼眶的安慰著為他不捨得民眾。

會場中也再次呈現了兩年前,一群居住在台東的藝術家開始加入反美麗灣行動的「文件展」,不少民眾專心閱讀。觀展的Cello表示,對於當中有更多她並不知道的開發案,未經過當地居民的同意便強硬進行、甚至用計謀巧取,讓她搖頭。Cello亦提及,之前去花東玩時,發現小至煙灰缸都設置過多,目前有花東太多不必要的人造物。

文件展東海岸充滿音樂與豐富的人文,不少音樂人出身東海岸,因此會場中,包括角頭、小白兔唱片行,都了提供許多CD義賣,台東當地藝術家貢獻創作,除了拆美麗灣毛巾、還有多款「不要告別東海岸」T恤、夾腳拖鞋、胸章,量少質精,為行動募款。

建和部落青年其中,「以物易物市集」嘗試讓物品的價值從「主流貨幣」的價格牢籠中解放,不使用金錢,而提供民眾帶著真誠及生活愛物前來「擺攤」、「交換」,以彰顯人互動的情感交流與現代社會拼經濟的迷思。

不少部落青年積極參與,目前就讀大學的謝昊穎來自台東建和部落,他表示,雖然部落尚未面臨嚴重的開發案,但部落上方一直有盜獵牛樟木的事件,讓他們很擔憂失去水土保持的山林,將影響部落安危;但目前部落正在復耕小米、部落學校也成立了,讓他對於部落的文化傳承感到樂觀,也誓言將繼續多參與部落的事務,多貢獻一己之力。

都蘭部落青年

來自都蘭部落的鍾孝哲,對於不同族群的人都願意為了守護東海岸挺身而感動,他更認為,原住民自己站出來是最重要的;像都蘭部落青年之前為了都蘭鼻開發案積極抗爭,最後得到改變,目前爭取到與東管處共管的局面,是各部落可以效法的。同樣來自都蘭部落的黃劭文也認為,更多的原住民應該站出來,才能突破無奈的現況。

嫁為卡地布媳婦的劉詩嫈,原為了作「部落婦女」研究,而最後自己也成為部落婦女,目前育有三位可愛的男孩。劉詩嫈觀察,卡地布20年前藉著一次上國家音樂廳演出的機會,開啟恢復文化傳承、部落組織的契機,也成為目前卡地布部落能在反遷葬的行動上,凝聚部落的共識與力量的基礎。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