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可能帶來更嚴重的蝗災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氣候變遷 可能帶來更嚴重的蝗災

2013年05月30日
作者:Ido Liven;翻譯:郭箏

沙漠蝗繁殖速度快,能遠距離遷飛,在十幾種蝗蟲中危害最為嚴重。目前從西非到印度,共50個國家、3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臨蝗災威脅。

蝗蟲個體危害不大,然而一旦成群結隊就變成了植物殺手。圖片來源:swh

自古以來,可怕的害蟲都是農民的敵人。

蝗蟲個體危害不大,然而一旦成群結隊,就變成了植物殺手——其習性甚至外表都與這個名稱相稱。蝗群覆蓋面積可達數百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至少有4000萬隻個體,有時甚至加倍。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以下簡稱糧農組織)介紹,末齡跳蝻(蝗蟲幼蟲)每天約消耗2克植物,接近其自身體重。糧農組織網站顯示,一噸沙漠蝗——只占一個「普通規模蝗群很小的一部分」,每天消耗的食物就與2500人的相當。所以說蝗蟲會導致農作物歉收,進而影響糧食安全。

近日又有沙漠蝗群出現,主要集中在紅海沿岸,這也許能提醒人們不要忽視這種自然威脅,更不要以為蝗災已經絕跡。

蝗群自北非向外遷飛

現在人們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能更好地應對這種威脅。20世紀下半葉,由於易受災國家監控能力提高,沙漠蝗災爆發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危害程度減弱。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與社會國際研究所的環境遙感專家彼得羅•切卡托指出:「我們已經能夠監測到蝗群的位置並控制其發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通過防控組和衛星獲得這些資訊,就知道了該去哪裡實施控制措施。」

但要預測蝗蟲的侵襲,氣候變遷仍是個關鍵的未知因素。

糧農組織蝗蟲高級預報員基斯•克雷斯曼說:「今年情況有所不同。」他解釋道,蝗蟲像今年這樣大量繁殖後,一般會從蘇丹經紅海飛往阿拉伯半島內陸地區。但今年秋季,只有部分抵達沙烏地阿拉伯,其他蝗群則開始向北遷飛,進入蘇丹內陸甚至更遠的埃及,近期蘇丹政府已有270平方公里的地區受災。

2月底,隨著新生蝗蟲北遷,新一輪蝗災爆發為時不遠。3月初,遮天蔽日的蝗群湧入開羅,埃及的新聞機構和社群媒體上到處都是相關報導和照片。

糧農組織蝗蟲專題的網頁上寫道:「沙漠蝗群很少能到達開羅。最近一次是在2004年11月,再往前就要追溯到50年前。」

沒過多久,蝗群就向東越過國界進入以色列,到達其西北部的內蓋夫沙漠。三周後,以色列猶太人就要開始過逾越節,慶祝祖先在十災後逃出埃及,而其中第八項正是蝗災。

據糧農組織「蝗蟲觀察」專題報導,4月蝗災影響面積為220平方公里,波及5個國家,較3月的790平方公里有所減少。

以色列農業部5月中旬稱蝗蟲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很小」,但埃及西奈半島仍有蝗蟲向這個方向遷飛,同時還監測到大量蟲卵正在孵化,因此他們十分擔心新一輪蝗災爆發。

農業部發言人達夫納•尤里斯塔說,「〔以色列〕研究人員曾認為,由於氣候條件不適合,蝗蟲不會在這裡繁殖。然而,蝗蟲不僅成功繁殖,而且數量眾多,甚至定居於此。事實證明之前的預測有誤。」根據糧農組織的記錄,上一次以色列蝗蟲大量繁殖形成蝗群還是在1961年4月。

儘管蝗災還在不斷爆發,但這一地區的控制措施已初見成效。糧農組織的克雷斯曼說:「目前,農作物還未受到嚴重影響。」

「蝗蟲觀察」最近資料表明,5月15日起,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及蘇丹都發佈了次高級蝗災警報,防治人員也已開始行動,以期在月底跳蝻發育為危害性較大的成蟲前將其消滅。

預計蝗群在這些國家境內形成後會返回蘇丹中部的夏季繁殖區。「蝗蟲觀察」的最新報導指出,目前處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一些蝗群「也可能會飛往伊朗西南部並繼續向東運動」。

克雷斯曼說:「目前來看,蘇丹、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情況還比較樂觀。我們現在擔心的是蘇丹下個月的情況,那裡新一代蝗蟲處於生長期,那些跳蝻很可能會留在耕作區,吃光所有的綠色作物,也就是當季的莊稼。」

這一地區上次大面積爆發蝗災是在2003至2005年。當時,蝗群從尼日爾遷至北非,又折向東沿地中海沿岸運動。共有26個國家、將近1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影響。

糧農組織駐摩洛哥蝗蟲專家賽義德•希努特說,在那兩年中,摩洛哥治理受災區域4萬平方公里,最終蝗災未對其造成嚴重破壞。這一次,摩洛哥受到影響的面積不大。

氣候變遷的影響

這兩次蝗災與以往的模式不同,主要原因是蝗蟲繁殖區域的天氣條件非常有利。希努特沒有排除氣候變遷的影響,蝗災的爆發可能預示著有什麼要發生。他說:「這是所有人都在關心的問題。」

談到氣候變遷對沙漠蝗的影響,克雷斯曼說:「這很難回答。」他解釋道,一般全球尺度的氣候模型尚不能對沙漠蝗的活動範圍做出預測,而針對相關沙漠區域的局地模型又不夠成熟。

總體而言,沙漠蝗活動預報受四個主要因素的影響:溫度、降水、植被、風。克雷斯曼說:「我看了一下目前掌握的全部資料,特別是溫度——因為幾乎沒有人對這個因素有異議,而我們的溫度資料也最完整——但是,如果氣候變遷導致溫度升高,沙漠蝗受到的影響卻非常小。」因為遇到這種情況,「沙漠蝗會在環境變得不適宜之前,再繁殖一代。」

但溫度並非唯一的影響因素。沙漠蝗要繁殖後代,還需要濕潤的土壤和植被,所以降水也很重要。但克雷斯曼介紹,不同的氣候模型對這一區域的降水預測結果相互矛盾。

比如,4月底5月初,沙烏地阿拉伯的降水比往年都要多,這會促使沙漠蝗進一步深入阿拉伯半島內陸地區。氣候與社會國際研究所的切卡托負責監測影響沙漠蝗活動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他說:「有時雨會多一些,有時又可能少一些。就是這樣,不斷變化。要研究這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可不容易。」

中國的蝗災情況

針對東亞飛蝗,有研究探討了氣候變遷對其在中國境內種群密度的可能影響。2011年,有研究人員比較了長達1910年的蝗災記錄與同期的氣象資料,得出結論:「氣候乾燥、偏冷,蝗蟲種群密度較大,那麼次年或之後十年蝗蟲數量就會有所增加。」因此,如果氣溫升高或降水偏多,應該會使蝗災減少。

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基於一千年的記錄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如果氣溫升高,中國的蝗災會減少,因為蝗蟲數量「超過歷史記錄的年份一般濕潤偏冷」。

然而,2009年的一項研究通過這些資料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作者認為,氣候變遷會使中國的蝗災更為嚴重。研究人員對地區進行了更細緻地劃分,結果表明,中國北方蝗災一般發生在溫暖乾燥的年份,而南方則發生在溫暖濕潤的年份。

儘管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綜合來看還是能得到一些有益的結論,而且這些結論不僅適用於中國。首先,科學家都認為降水對蝗蟲的影響大於氣溫。不過目前還無法預測氣候變遷將對降水模式產生什麼影響,這一點似乎也沒有異議。

但降水並非缺少的唯一一個變數。「還有一個因素幾乎還沒人研究過,那就是氣候變遷對風的影響,」克雷斯曼說,「蝗蟲毫無疑問是隨風遷飛的。」

儘管現在還不能做出準確預測,但歷史記錄表明,氣候變遷並未使蝗蟲絕跡,人類還需為蝗災做好準備。

糧農組織的克雷斯曼指出:「或許所有國家都要針對氣候的各種可能變化做好準備,甚至要考慮最嚴重的情況。」特別是持續時間更長的蝗災,克雷斯曼解釋說:「這種情況下,人們必須使計畫更靈活。」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