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消費─我讀《東西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失控的消費─我讀《東西的故事》

2013年06月02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東西」的背後,有什麼驚人的故事嗎?當然有!而且知道這些故事之後,你將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消費」這件事;也會開始關心,被你嫌棄的手機,明明還能穿的衣服,過時的鞋子,一大堆的舊報紙、雜誌,會不會很快的,都進了可怕的焚化爐?而焚化爐的戴奧辛,是不是又被我們吸進了鼻子?還有,PVC這無所不在的毒物,是如何入境你我的生活?你確定台灣的海域,沒有被倒進工業廢水嗎?這些以前你不曾關心的問題,現在你可能漸漸覺得都很重要了!

關心,是行動的開始,只要多一個人關心我們這片土地,環境正義,就能落在每一個角落,就能生根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也是作者書寫本書的用意:如果沒有善待土壤、空氣、水源,就算,經濟成長了,生活,也不會變得比以前快樂!誰說,快樂和經濟成長,是成正比的!

作者安妮˙雷納德用20多年的偵查,走訪許多地區,本來只是要研究垃圾問題,後來才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有東西才有垃圾,那,東西又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在製造的過程中,又用到了或浪費了哪些資源?富國用何等卑劣的手段,對待窮國的勞工、環境?當東西愈來愈多的時候,人類與環境,又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問題其實並不複雜,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該停止過度消費了,也可以說是,停止浪費的生活。因為,東西生產愈多,耗掉的資源就愈多,被剝削的人力就愈多,富國愈富,窮國愈窮,海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富國,總能挾龐大的資金,對窮國予取予求,不顧勞工的健康、不斷糟踏生態環境,以利潤為導向的自由貿易,讓窮國的山林愈來愈少,垃圾愈來愈多,水源愈來愈髒,有土地但沒有尊嚴,有資源但都是要出口的。財團的荷包滿了,人也走了,會留下什麼給當地的民眾?是微薄的工資和幾十年也化不掉的重金屬污染? 1997年,英國的索爾化工賠償超過200萬美元,給南非的員工,因為員工健康嚴重受損。當你知道,很多國家及財團,將不好處理的垃圾,倒在別的國家;然後,再用金錢,去彌補生命和健康的時候,感覺如何?

作者也提到,美國第一大超商──沃爾瑪,全世界有8000家,在美國就超過4000家,超商要的是大家「買愈多愈好」,其背後的環境污染、勞工福利,都不是它的重點。在2003年,洛杉機的某一小鎮,沃爾瑪花100萬美元,只為了要擄獲選民青睞,後來民眾成功拒絕沃爾瑪進駐。凝聚環境意識,提昇公民力量,為他們自己的家鄉,守住最後的一片田和一座山,這不是不可能的事。地上的作物,地下的資源,人與土地的依戀,不是財大氣粗的企業,每一站都能攻略的。

回頭想想,我們真的有需要這麼多東西嗎?「買一送一」、「限量款」、「物超所值」、「全方位」…….這些你我熟悉的誘人字眼,再加上無孔不入的DM,好像紙張不用花錢;促銷簡訊沒日沒夜的留話,更是疲勞轟炸;買東西,變成一種時尚、潮流、舒壓!網購、團購、電視購物,把我們弄得團團轉,大賣場、百貨公司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淹沒我們的理智!買之前,先要拼命工作,買之後,還要想辦法在家騰出空間來放。卻從來沒想過:如果少買一點東西,工作或許不必那麼辛苦,日子或許更能淡定一點!更重要的是,時間多了,慢慢吃、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想,地球的資源──慢慢用,幸福,會不會就,悄然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