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這塊土地的自信
台灣,有她令人動容的生命力,有屬於這塊土地的自信,只是太多外在的利益與政黨鬥爭,模糊了焦點,甚至讓我們漸漸對她失去了信心。第六季的第一篇,我們回歸到土地的原點,從台灣最低海拔的山開始寫起,從西濱海岸線的鹽田故事開始說起。
台灣的美在哪裡,從七股、將軍、北門、布袋到東石,沿台17線西濱公路而行,整條海岸線,雖然沒有花東的美麗,但其鹽田的人文風光,確也是一條深度旅遊的最佳路線。
鹽田夕照
尤其東石、布袋一岸的夕照,黃昏時,風吹夕照下,那海邊的沙子閃閃發亮像條沙河,是鹽田地帶最美麗的一幕!之所以成為我嚮往已久的取景地點,多少受到鹽田文學,應是蕭麗紅筆下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書的影響。
縣道163所至,是一塊塊的漁塭,進入小鎮時,家家戶戶門前是一簍簍的珂殼,空氣中感受到的是討海人的氣息,又或是台灣民謠「青蚵嫂」曲調所描述的耐勞與認命。
我為尋找台灣最低海拔的一等三角點而流浪,來到了我最想去的地方──好美里漁港,黃昏時逆光地打落在停泊港口的船隻上,千江之水、虎尾寮夕照,小說底下的鄉土人情與愛情,也都漸漸地清晰起來。
全台最低海拔的一等三角點
前東港山,位於布袋鎮的東側,因里內有東港大排流經而得名,大排又因其蜿蜒流轉而分為「前東港」、「後東港」、「圍仔內」及「埔仔厝」等四個聚落。
在找到這座山之前,其實在村內繞了好久,遠遠望見小山丘,卻小路迂迴地走走問問,幸好行前蒐集資料時,已經確定就是在廟宇「聖山宮」後面,才沒花更多時間。
小山丘的旁邊正在施工,蓋起擋土牆,依照步道的狀況判斷,以前曾經有規劃,但蓋的進度不是很順利,鄰近旁側的「東港山公園」其實現在也呈荒廢狀態,雜草叢生。從登山口起行,標高11m的坡度,大概三分鐘攻頂,至高點上有一涼亭,同樣無人整理,景象荒涼。
聽說這以前還有39m高,後來被鄉民愚公移山,ㄧ車車挖去填農田,才剩下現在的高度,滄海桑田的演變卻未改變這座山的尊貴測量地位。
一等三角點、一等衛星控制點,一等重力點,一等天文點,專業的名詞顯赫地標示在山頂上。
坐在涼亭裡,初夏的陽光和煦,放眼望去是阡陌農田,是布袋鎮裡的小縮影,或許當年沒有這些水泥建築物時,應該可以望見布袋港的漁燈點點。我想起陳明章的那首歌──「鹽埕的所在」,這樣唱著:
是安怎離開繁華的世界 來到這個海沙埔和蚵仔田的海港
看到歐巴桑用針取蚵仔 才知道補習費是伊一針一針挖出來
沙河的風 是猶原佇吹 吹過伊一世人討海的生活
海中一排排的蚵仔田 是伊生活的一世人
海風吹過風飛沙 吹過鹽埕的生活......
這座全台第一小山,有著布袋人的回憶,也是他們的驕傲,這條西部海岸線,有文學、有鹽田、也有夕陽之美,還有屬於這塊土地的動容生命力。
【下篇預告】走進八通關大草原 尋找法國菊之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