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基因解碼 為永續人工林鋪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棕櫚基因解碼 為永續人工林鋪路

2013年08月14日
本報2013年8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油棕櫚樹與熱帶森林砍伐有密切的關聯,因此難以獲得環保人士的好感。不過棕櫚樹上成串光亮的橙色果實,是全世界45%的食用油來源,幾乎等於所有食物的組成成份,包括巧克力、花生醬、餅乾和穀類食品。拒吃這種多元化應用的產品幾乎不可能,因此如何讓油棕櫚成為可永續經營的作物,一直備受關注與爭議。

油棕櫚樹的果實。(圖片:國際森林研究中心。)

最近接連兩篇發表在《自然》的論文都往這個方向努力。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首度將完整的油棕櫚基因組公諸於世。第二篇論文尤其讓人感興趣,因為研究人員找到一個名為SHELL的特殊基因,可以提高棕櫚油的產量,並減少因拓植油棕櫚而與森林爭地的情況。

資助該項研究的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alaysian Palm Oil Board,MPOB)是馬來西亞棕櫚油業的政府監督單位。其基因組研究小組領導人,同時也是論文作者之一的辛赫(Rajunder Singh)表示,「最該做的是讓現有的人工林生產更多的棕櫚油,而不是佔去更多土地,種更多的棕櫚樹。」他解釋,這項新發現讓熱帶地區的農民可以辨識出最有生產力的種子,而且方法適用於三大洲。如此將有助於減輕開發原始雨林的壓力。

全世界棕櫚油的主要來源是非洲油棕櫚樹,人們將其引進東南亞、南美和西非後,也驅動棕櫚油工業發展。棕櫚樹能生產三種果實,分別是dura、pisifera和tenera,最後一種飽滿的赭色tenera果實是前面兩種雜交的完美後代,它的產油量比其他品種高出了30%,是農民眼中的黃金。

辛赫解釋,篩選工作很像是用在人類身上的遺傳檢驗。以往育種人員藉由人工授粉,讓適合的dura與pisifera交配,試圖控管生產tenera果實的種子。不過因為自然傳粉者的干擾,要讓整片樹林都生產出tenera仍是個挑戰,例如風、鳥和昆蟲等往往造成無法控制的「失誤」,像是產dura植物的花粉傳至另一棵產dura的樹上,之後長大的樹就不會生產受歡迎的tenera果實。另一位論文作者,植物遺傳學家馬丁森(Robert Martienssen)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演講裡中提到,雖然成功的人工授粉占了多數,還是存在相當高且變動幅度大的失誤率。

通常農民必須等五年棕櫚樹結果後,才知道收成的果實是否為tenera。因此,了解SHELL基因能促成tenera果實的生產,讓育種人員有方法進行事先測試。這幾乎等於將時間逆轉,提供農民增加產量的可靠方式。 Sambanthamurthi說:「有了適當的品質管制,污染率可以降到10%以下。」目前,每年馬來西亞人工林的公頃產油量達四公噸,應用這個研究結果,預期將在2020年達到六公噸的目標。

人工林和雨林的兩難

但是談到棕櫚油的增產,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具代表性的紅毛猩猩,特別是印尼為了開闢棕櫚人工林而砍伐森林,導致紅毛猩猩族群的死亡與流離失所。

然而,MPOB局長Choo Yuen May表示,把整​​個棕櫚油工業視為不受管控的力量是一種「誤傳」。她指出馬來西亞「50%以上的土地仍然覆蓋著森林」,證明政府信守1992年維持50%森林覆蓋率的承諾,而且目前的人工林只會擴及過去種植其他作物(例如可可或橡膠)的土地。棕櫚人工林也替數千名工人掙得收入。Sambanthamurthi認為這是「一個減少貧困的途徑……,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人在挨餓。」

事實上,在全世界用來種植產油作物的土地中,油棕櫚作物只占了5%,卻生產近一半的食用油。但是這麼做會破壞自然棲息地,尤其是破壞富含多樣性物種的熱帶雨林。

替代方案和法規是關鍵

雖然油棕櫚仍有爭議,但前進是必然的,基因組解碼技術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馬丁森說:「人工林確實已經破壞部份熱帶雨林,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減少繼續破壞。不過生物學也只能做這麼多,要解決問題,政策還是占了很大的成份。 」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全球森林倡議(Global Forest Initiative)的主任西澤爾(Nigel Sizer)通過電子郵件聲明,「利用更好的油棕櫚以提高現有人工林的生產力是可行的計畫,但真正的問題是,森林需要更好的保護,以及讓製造商有其他業務發展的替代方案可以選擇。」他接著表示,未來的標準應該是限制人工林只能蔓延到已退化的土地,且不能再開發原始林。

對馬丁森而言,解決之道在於上緊政策法規的發條,同時以實用的方案激勵農民利用這項研究成果。他表示,未來政府將可能「提供農民(尤其是小農)可預期產量的種子。我認為這種方式提供鼓勵農民守法的強力動機,畢竟我們當然是希望農民自願採取這些措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