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山區道路的生態美學:守護四分子道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找回山區道路的生態美學:守護四分子道路

2013年08月15日
作者:林宗以(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研究所博士生)

台灣是座美麗的山海島嶼,山區道路多如綿密的微血管。早期許多先民開墾、自行拓殖修建的山區道路,大多僅在必要的地方才會運用傳統疊石的技術來穩固道路。即使早期公部門介入修築,漸漸鋪設起柏油或水泥路面,道路與山坡、谷地間仍保有長長的緩衝綠帶,與周邊森林聯手減緩、減少並分散地表逕流水,讓水在流動的過程慢慢滲入地下儲存起來;路面也大多維持夠用就好的寬度,讓自然綠意與生命繼續在道路兩旁活躍繁衍。

道路旁的沖蝕溝,讓連綿的森林開了一個開口,新店溪美麗的屈尺大彎豁然開展在腳下

因為森林景觀美麗、涼爽,車行速度通常緩慢,儲存保留下來的水源也帶來多樣生機,使得人們自然喜歡在這些山區道路散步、健行、跑步與騎著自行車。這些夠用就好的小小山區道路,保有滿滿的生機與美景,洗滌了無數生活中忙碌的心靈。

曾幾何時,就在我們漠視、放任的態度下,這些山區道路突然間一段段地長胖了,胖到我們根本用不到;也多了許許多突兀、累贅的水泥邊坡、水泥溝渠、護欄、與永遠亮著的路燈。

於是,原本路旁邊坡的綠意被灰白色的水泥護牆或護欄長城給圍了起來,施工期間缺乏尊重自然隨意砍除工區附近的樹木;透水性佳的路肩緩衝綠帶被水泥溝渠或是擴寬的柏油路面佔據;自然多孔隙的野溪被醜陋的水泥工程所取代;晚上也因路燈失去了隨月亮晴陰圓缺的光影,失去了隱密性。

拒絕不當擴寬,夠用就好!於是,車子變快了,路面透水性變差,地表逕流水大增,每到雨季彷彿就多出無數的小支流,珍貴的雨水被快速地大量排入下游河川,嚴重者更往往造成洪流,到處沖刷侵蝕,不僅讓台灣吃緊的水資源更加窘迫,也引發層出不窮的土石流。

該是放慢腳步,睜大眼睛扭轉情勢的時候了!夠用就好,不僅可以省錢,杜絕違法貪污,更可留下美景、涵養水資源、孕育更多樣的生命。這麼多好處,何樂不為呢?

我們認為:山區道路修築與復建應以生態多樣健康維護為本,夠用就好,將所謂的安全設施降到最低。避免不當擴寬道路,維護一定寬度的緩衝綠帶;拒絕不必要的水泥溝渠;停止名為野溪整治的破壞工程,改採多孔隙、最低衝擊限度的傳統疊石復建工法;屏除快速排水的迷思,改採涵養水源的新思維,減少、減緩與分散地表逕流水,讓水透過緩衝綠帶、自然溝渠經土壤層滲入地下水庫,儲存在山溪野林中。車行山區減慢速度就是最佳的安全措施,也是尊重生命體驗自然最好的轉變。

就讓我們從位在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範圍內的粗坑里「四分子道路」守護,與推動社區參與復健維護計畫做起,主動出擊阻擋並去除這些阻塞山區道路生機及涵養水源功能的多於水泥工程做起,當個對破壞環境生態與美景斤斤計較的公民。

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引發迴響,重新找回台灣山區道路多樣的生態與美景。

台灣低海拔雨量豐沛,森林植被層次豐富,覆蓋度高。能夠有效減緩、分散雨水衝擊,並將與水有效地儲存在森林土壤層與野溪中,成為涵養台灣水資源最重要的一環。

沒有多餘累贅的水泥護坡、擋土牆與水泥溝渠,森林與道路透過緩衝綠帶自然地無縫銜接,不僅讓兩旁動物可以較為自在地移動,也讓人們可以隨時親密地就近親近森林,踩踏在軟軟的土地上頭,聞著泥土香味與自然生命互動。

一場午後雷陣雨,雨水在森林的緩衝下很自然地在路旁緩衝綠帶形成暫時性的小水漥。雨後陽光自冠層樹葉縫隙灑落在邊坡與小水漥上,形成美麗的光影。這幾個小水漥也成了面天樹蛙、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與無霸鉤蜓的育兒池。自然、美麗充滿生機,是帶著孩子體驗自然接觸生命的好場域。

不用認證,這就是最好的無可取代的環境教育場域!只要你願意來,完全免費入場!

唯一需要您回報的只有睜大您的眼睛,帶著關懷環境的心,守護她的美麗與素顏!

沒有路燈與多餘設施的山區道路,自然形成的溝渠,小水漥總是生機盎然,是帶孩子與自然生命接觸的最佳場域。

沒有路燈,夜間生物活得安穩,小孩也學會以溫柔的心緩緩地跟生命接觸,這是最佳的生命教育!也學會安然地處在黑暗中,並且快樂地玩著踩踏光影的遊戲。

蘇力颱風後垂掛在路旁的裡白葉薯榔的果實。撥開每一片果實都有一個帶著翅膀的種子,成熟時果殼開裂,隨風舞動飄落傳播種子。

她的塊莖是台灣野豬經常挖掘取食的食物,只是野豬常常只吃十幾口就不吃了。遺留下的塊莖,在環境許可下就會長出根系。看來野豬比人類有智慧多了,懂得永續利用之道!

緩衝綠帶可供行人與車子交會時閃避的場所,也是涵養山區水資源重要的一環。

轉個彎,抬起頭來,你會看見在油桐樹上築巢的台灣藍鵲家族!

即使崎嶇多彎路,因為狹窄,因為缺乏所謂的道路安全設施,所以我可以安心地散步在林下,專心地蹲下來觀察植物、動物,走累了,直接坐在路上休憩一下。不用擔心突然快速接近的車輛。這是人與車子駕駛相互尊重平和共處的道路。看到沒,她只是少了白線,剛好夠車子緩慢通行!車子開著慢,也享受了更多的美景。

這是一條讓四分子道路視野豁然開朗的沖蝕溝,仔細觀看這條溝,植被已經逐漸覆蓋。邊緣一片北部少有的自然更新相思樹幼樹(約十年大小的幼樹),自然正慢慢地協助穩固。

擴寬的山區道路,緩衝綠帶被犧牲縮小,並被畫上突兀的白線。

大部分的人會說還好嘛,這樣比較安全!但請仔細思考,無數的山區道路使用的主體除了車輛外,還有散步的行人、健行的山客、健身的跑者、自然觀察的孩子!這些使用者的權益與安全被全然忽略了。許多山區道路步行走路的人甚至遠大於車輛。於是,道路變醜了,車速變快了,行人處於生命危險中,原本車子與人和諧共處的道路,變成對行人危機重重的道路。

這是山區道路淪陷的首部曲!

山區道路淪陷的二部曲,以怪手削直邊坡、移除長久穩固的植被,再築起水泥護牆與L型溝渠,欲圖將水集中排放;再將道路擴寬,最後怕因此車速過快,轉彎不及,摔入邊坡,所以蓋起護欄。

如此一來,明顯地阻隔動物遷移交流的通道,減少水儲存下來的量,但卻增加地表逕流水沖刷邊坡的力道。

水被水泥溝渠收集及中排放,自然坡度的邊坡被改造成垂直水泥護牆,增加水流衝擊力道,颱風一來不引發災難才有鬼!

蘇力颱風過境後的景觀,這是將水集中排放的災後復建工程。看到沒,將水集中排放以及垂直護坡,反而讓底下的土壤沖刷力道變大,日後難保不形成沖蝕溝!

這是周邊的永福路,五、六年前她先被染指,蓋上多餘的水泥護坡、L型溝渠。植物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才慢慢地攻牆突圍成功。旁邊的落葉堆覆蓋的路面,原本是透水性高的緩衝綠帶,落葉可以直接化育分解成土壤,帶來綠意生機。

而今這寬約0.8~1.5米的路面,使用率極低,卻因柏油與水泥阻絕了生機與降低了水留存下來的機率。大雨過後到處隨著道路亂竄的水,到了下游往往引來新烏路的土石流!

※ 本文轉載自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