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帆:種有機鳳梨 就是要讓大家開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楊宇帆:種有機鳳梨 就是要讓大家開心

2013年08月15日
本報2013年8月15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不種會死,楊宇帆的從農之路,圖片由楊宇帆提供。以〈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替農業請命而爆紅的27歲年輕農民楊宇帆,昨(14日)在一場演說中指出,返鄉農夫通常有第二專長,可以將其他行業的工作經驗應用在農業。

也許是不捨故鄉土地荒蕪,或是難忘童年田間經驗,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從農。這些年輕農夫通常選擇有機或自然農法等,以不傷害土地的方式,延續和土地的情感。

楊宇帆14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親近咱的土地」系列講座中表示,因為到都市闖蕩過才決定要回鄉種田,嘗試過許多可能性,經過反覆思考過才下定決心返鄉從農。這樣思考的過程和都市的背景,讓他們比傳統的農夫多一些向都市人介紹自己農地、農作和農業文化的闡述能力。

楊宇帆熱情分享返鄉從農的心路歷程

楊宇帆與祖父的合照,照片由楊宇帆提供。求學之路一向順遂的楊宇帆,大學時期遇到了重大挫折,在成大和台藝大一共唸了四年,他終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決定投入職場在各行各業裡尋找自己的方向,也包括高山嚮導工作。

一次山難中幸運不死的楊宇帆,反而從中得到勇氣,決定到台灣以外的地方看看,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澳洲流浪了一年多,歷經無數個自我對話的夜晚,他終於找到回家的理由,找到回家的路。旅程中最犯鄉愁的那幾夜,楊宇帆不斷夢見台灣的風景,小時候和祖父在鳳梨田間的畫面栩栩如生,沒有農業背景的楊宇帆,毅然決定返台當個鳳梨農夫。

回台接手祖父的鳳梨田,至今一年餘,中秋過後將開始照顧第二期鳳梨寶寶。富有實驗精神的楊宇帆,在自己的田裡做實驗,什麼種法都試試看。也按照農改場建議的方式調制有機肥,但是因為不像工廠各種條件都能控制,調製有機肥的變數太多,楊宇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肥料。

而且,製作有機肥的黃豆渣、海鳥糞便等原料,要向國外購買,和縮短食物里程的概念相悖。無意間發現鳳梨酵素妙用的楊宇帆,著迷於這種以鳳梨養鳳梨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循環,想不到這樣誤打誤撞的嘗試成果還不賴。

楊宇帆田裡的鳳梨開花了,圖片由楊宇帆提供

從水果攤回收的鳳梨皮混和黑糖水製成鳳梨酵素,當作鳳梨的液態肥料。因為鳳梨本身是強壯的作物,不需要太多農藥,加上發酵作用後,不必擔心農藥污染。而祖父的田經過10年休養,農地四周有溪流隔絕,也沒有相鄰的鳳梨田,不必擔心鄰田污染,無師自通的楊宇帆的鳳梨田獲得了有機認證。

有人替他擔心這樣種法能持續嗎?能賺錢嗎?能做多久?楊宇帆說他不考慮這麼多,只是全心投入在鳳梨生產,把這份作品做到好,給社會看到農業的正向力量。楊宇帆一向喜歡回答自己為什麼從農,因為每次回答問題,都發現自己對農業熱情這麼多。但是要一輩子種鳳梨嗎?楊宇帆自己也無法肯定,但是如果不繼續種鳳梨,會不會對不起這麼多支持他的人呢?楊宇帆想起自己的初衷,是想讓大家活的開心、健康,以後就算不種鳳梨,也會持續這份初衷,用其他方式讓大家活的開心。

在有機鳳梨田裡工作的楊宇帆,圖片由楊宇帆提供身為消費者要如何支持有機農業呢?楊宇帆說,大家要對吃下去的東西有感覺的,要能辨別食物的好壞,不是只有農夫要努力,大家都對食物安全有堅持,就可以讓安全健康的有機農業持續發展下,台灣有機農業正在成長中,需要更多人一起來支持。

「親近咱的土地」系列講座還有8/20〈魚躍〉、8/23〈農興〉兩場,將邀請生態養殖達人邱經堯,以及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前來開講,對生態養殖、農村復興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特別感謝農委會林務局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