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溫室氣體盤查 進入外部稽核階段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企業溫室氣體盤查 進入外部稽核階段

2006年06月08日
本報訊(吳斐竣報導)

溫室氣體減量已經是國際趨勢,台灣的部分企業近幾年進行的溫室氣體盤查的工作,也有了些成果。長期關注這項議題的企業永續發展協會,6日邀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進行經驗分享。其中又以英國標準協會(BSI)協助正隆紙業大園廠,成為全台第一個通過外部稽核、獲得ISO 14064認證[註]的企業,最具有象徵意義。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表示,他們除了積極導入世界永續發展協會(WBCSD)所倡議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也延續2005年7月的成果,第2次邀集各類行的企業進行盤查的經驗分享。這次參與會議的公司,規模龐大的中油、台電、台積電,也有較小型的永光化學、亞泥花蓮廠,另外,BSI與立恩威(DNV)兩家外商認證公司,也共同分享他們的稽核經驗。

目前溫室氣體的盤查方式,可略分為2種:第一,選擇大範圍(boundary)及財務數據,或是第二,選擇小範圍及「表計數據」,前者的優點是簡單而準確,後者則複雜而較不準確,通常會得到顯著偏低的排放量。

與會的企業代表們,對於應該採行哪一種計算方式,有許多討論。第一種方式簡單來說,是以耗費的總能源來計算,其中涉及排放係數的選用與如何與財會系統整合。目前發布排放係數的單位有國際能源總署、政府間氣候變遷特別委員會(IPCC)、「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國內的經濟部能源局等多個單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計算「外購電力」時,該引用誰發布的排放係數?儘管台電宣稱他們的統計結果是0.51㎏二氧化碳/度電,與「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中的0.68㎏二氧化碳/度電有顯著差異,但台電公司的盤查結果至今仍沒有經過專業團體的查證,證實其準確性。

方法一的另一項問題是如何將盤查系統與財會系統結合。這涉及企業內部溝通的過程,其中有系統已經完善的中美和公司,也有還在努力的台積電。不論是係數的選擇或內部系統的整合,負責的人員都必須深具信心,因為沒有其他外部的人更清楚企業內部的情況。認證公司強調,在接受外部稽核時,自信心非常重要。

方法二,則是各工廠自行測量,然而各種產業不同的生產過程使得不易有一致的作法。關於這項爭議,中鋼公司高級工程師劉國忠補充說:若不易決定時,可比照先進國家同業所選擇的方法。若他們也都採用小範圍及「表計數據」,則比照辦理應屬合理,否則若只有自行採用小範圍及「表計數據」以得到偏低的排放量,恐經不起同業的質疑。至於目前先進的鋼鐵公司大都採用大範圍及財務數據的方式來計算。

會議中另一個關注焦點是基準年的設定與減量成果。中油是以2004年為基準年,台電則是以2005年為基準年。台積電由於國際半導體協會的壓力,是以1998年為基準年。英國石油(BP)旗下的中美和公司,則是自1999年開始,每季申報排放量。關於是否要設定基準年,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考量,但最早宣示進行盤查工作的英國石油,其思維方式是建立標竿、而非被迫接受遊戲規則。

減量成果也有不少值得玩味之處。台積電排放的溫室氣體有65%來自全氟化物的使用。透過不同全氟化物的使用,可以降低約一半的排放並降低成本。但困難點是製程中溶劑的調整非常耗費時間,可能需要2年才能見效;而另一個弔詭之處則是耗費的電力增加。

另一方面,代表傳統產業的亞泥花蓮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原因,則是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直接加入爐石及飛灰來降低能源使用──國內目前的現況卻是在預拌廠才進行添加工作。總的來說,在「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排放=減少成本」的簡單思維下,越大型的企業,越是努力用上各種節能手段。而在是否接受外部稽核上,BSI表示由於政策不明,大多數企業仍在觀望。目前僅正隆紙業大園廠、台積電與中美和通過外部稽核,獲得ISO 14064認證。

黃正忠表示,該協會一直推動集團式盤查,藉由1噸二氧化碳排放帶來多少產值,讓公司經營高層在財務報表中更容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量。由於討論熱烈,原訂在綜合討論中探討的企業與政府、民間團體互動,只好取消。但未來勢必需要結合三方力量才能有效達成減量目的。就民間團體而言,若能更清楚不同類型企業的減量困難點,將可避免推出訴求時卻遭到企業界「過於粗糙」的反脣之譏。

[註] ISO 14064是一套溫室氣體驗證程序,目的在於確認查證的範圍與基礎,以及盤查的正確性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