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的堅守──卓少明:我的蚯蚓研究才剛剛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十三年的堅守──卓少明:我的蚯蚓研究才剛剛開始

2013年10月24日
作者:楊燁(環境資訊中心實習生)

卓少明「我是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卓少明,從我單位的名稱就可知道我是從事熱帶農業環保工作的。」「我從事的是利用蚯蚓處理熱帶農業廢棄物研究工作,再有一年,我就要退休了,但老實說,這個領域的研究終點在哪?我至今也說不清楚,由此可見此領域值得我們探索的空間還有多大。」這兩句話是卓少明老師最常提到的,而其他夥伴對他的關鍵詞則是「卓老師不見了」。

話不多,不喜歡曝光的他,可以用兩根竹籤當筷子用了好幾天,每次吃飯前都會拿出飯盒,裡面是早上打包的肉鬆。他抽菸,但每次都會把菸蒂用水熄滅然後丟到垃圾桶。幾日相處下來,夥伴們才發現卓老師並不是不見了,而是在前頭等著其他人。在他身上,滿滿的是老一輩的樸素和對晚輩的關愛。如今在媒體和運動中呼喚的「節約」、「可持續」、「保護環境」,卻早就在老一輩的身上成為了習慣。

滔滔不絕,意義深遠的蚯蚓研究

每次說到蚯蚓,話不多的他總是會滿是自信和自豪的滔滔不絕,但他從來不說獲得過什麽榮譽,發表過什麽文章,快退休的他總是說他的研究才剛剛開始。13年的蚯蚓研究起源於早年的從政經歷,當時的他被單位選派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任科技副縣長。該縣位於海南省的西北部,依山面海,是著名的芒果之鄉,以甘蔗、香蕉、熱帶水果為主的農業是該縣的主要產業。然而在擔任副縣長的期間,他看到在肥沃的土地資源和興旺的熱帶農業經濟背後,農林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問題。

農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在熱帶地區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容易腐爛,滋生的病菌通過植物、動物擴散到人群,於是熱帶農業地區經常成為病原區。因此在2001年,當他掛職期滿回到熱帶農業科學院,他決定從事處理農業廢棄物的研究,希望通過更加科學和專業的方式來解決存在於廣大農村的廢棄物問題,也因此與蚯蚓結緣。從蚯蚓處理廢棄物到以廢棄物為紐帶的農業循環模式,他希望借蚯蚓古老又自然的力量推動海南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農業廢棄物的完美循環

利用常見的熱帶農業廢棄物(如香蕉、橡膠樹的枝葉、果皮),加入一定比例的動物糞便(如雞糞、豬糞等)和發酵液,覆蓋以泥土和塑膠薄膜進行發酵,發酵一段時間後放入特定品種的蚯蚓(在該實驗中均使用赤子愛勝蚓品種)。此時,發酵的廢棄物成為了蚯蚓所喜愛的食物。

蚯蚓在消化發酵的廢棄物的同時也排出了富含肥力又沒有味道的蚯蚓糞便,可以代替一定比例的雞飼料,也可以用作快速育苗,最重要的是成為農作物的高效有機肥料。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將農田果園種植配合禽類養殖更能提高產量,一方面蚯蚓、蚯蚓卵、蚯蚓糞便都是很好的高蛋白飼料,另一方面禽類糞便也是製作蚯蚓「餐」的重要配方。

「用蚯蚓糞便培育的可以快速生長的芽苗菜非常適合成為災後的應急蔬菜,也可以讓更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吃到蔬菜」雖然在許多人眼中卓少明就只是一個科研工作者,但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公益的、環保的、為大眾著想的。他說「我們要更加客觀和全面的看待事情,不可貿貿然下結論」,而這也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對於環境保護和公益的看法。

第一次遇見NGO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接觸過NGO,或者是真正的NGO」在海南,他遇到過的環保NGO的活動是見到一群年輕人騎著插著寫有「保護環境」小旗幟的自行車,在公路上騎行,不但沒有帶來比較大的宣傳力度而且阻礙了當地的交通。因此一直覺得NGO就是小打小鬧,或是很多團體掛著NGO的名頭卻只想提高名聲而沒有實際的做事情。而這一次來臺灣,第一次見到NGO,並且是那麼多,的確是退休前的很大收穫。

我們知道,有過從政經歷並且長期在研究所做研究的老前輩很難擺脫自身對於政治、對於社會的刻板印象,嚴謹的他認為「我只是看和聽,不隨便發表意見」。而這種「全面瞭解再下結論」的觀點不僅是在做公益上,更是在如何做人上。他覺得,在做NGO時,我們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靠一時的熱血,而是要在瞭解當地文化、法律、客觀環境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判斷和實際的行動。

卓少明(左二)參加兩岸NGO交流團,訪問台灣環保NGO團體

給臺灣的公民意識和素質點贊

參加此次兩岸交流活動,卓少明最大的感受就是臺灣優秀的公民意識和素質。「臺灣的鄉村,甚至是原住民的鄉村的佈局都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水準」,在比西里岸的阿美族部落,他對於當地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不論是整潔衛生的公共環境,還是民主有序的管理模式,以及當地人的禮貌熱情,都是大陸農村需要學習的。NGO的產生和發展是整體公民素質提高的表現,而公民素質也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

臺灣面積和海南差不多,而臺灣人口2300多萬,是海南人口的一倍多,而卻並不讓人感到臺灣人口稠密,原因在哪?他一直納悶的這個問題在他離開臺灣時最終找到了答案:是有序管理模式的功勞,試想一個同樣面積的房間,一間住著4個人,一間住著2個人,住4個人的房間裡由於人們有序地進出,不會擋著別人,所以大家都不會覺得人太多,而住2人的房間,由於人們無序地進出,互相會擋著,感覺起來這間房裡的人就太多了。

他認為,「人的素質是社會發展的最大硬體,這個硬體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持續向好的方面發展,長治久安。」在參訪竹南大埔時,遇見為張先生聲援的清潔工阿姨;在後龍開發案中,看到了灣寶農民捍衛土地的力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力量就是從每一個小人物中散發出來的。『而這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