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有權維護和土地結合的勞動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原住民族有權維護和土地結合的勞動文化

2002年05月09日
稿源: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原住民族的傳統勞動生產活動,自來即與土地緊密相連,無論狩獵、採集、遊耕,分享與共有生存所依賴的土地、發展出與自然環境律動相協調的社會文化制度。然而當代技術資本及區域專業分工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種種勞動異化的現象,人與土地疏離、人與人疏離,以至於土地自然資源的掠奪、階級或社會群體間的剝削成為勞動的過程及結果。如今,原住民族的勞動文化如同其土地與社會,持續面臨切割、破碎乃至完全瓦解消失的危機。

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危機,就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危機。這樣的危機並非「社會福利」,例如勞工保險、失業救助等措施所能挽救。人類永續發展的議題,不僅牽涉「生態保育」,還必須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革。當「全球化」浪潮挾帶各式各樣、完全異質的內容席捲而來時,人們常常會以為「全球化」是要拋棄「本土」或「地域性」,而看不見「全球在地化」的面向,正是要強調尊重地域生態文化的特性對相互依存的全球社會有基本的重要性。台灣主流社會喜將原住民族「邊緣化」,定義自己為「移民社會」,移殖大漢中國排除差異的「有容乃大」,將本土孕育的生態文化改造成漢人樣式予以容納,近年來又喜將本土「單一化」,找尋「自己」(可能是企業資本家自己)在「國際」商戰中的「分工位置」,所謂的「全球佈局」,以達到去脈絡的「全球化」。台灣人與土地疏離,原住民族勞動被迫與土地分離。

「綠色矽島」的想像在上述勞動環境下,可能會進一步扭曲台灣人與土地的關係。勞動的目的被認知成在改造台灣島為「矽島」,「綠色」或「本土色彩」是用來粉刷「矽島」的顏色,非關在地生態及文化。實際上,生態及文化被工具化為調劑身心的勞動再生產條件。近年來在原住民地區設立了阿里山、茂林、東海岸、花東縱谷等國家級風景區,完全由政府及旅遊業者主導,在地原住民族的權利完全被忽視。

台灣原住民族在外來文化群體對山林資源的掠奪和殖民控制策略下,被迫離開土地,並成為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重要供輸,在平地的就業市場中,從事著高危險性的體力勞動工作,另一方面留在部落的勞動人口,在從事農業的同時,則需靠著各種臨時性的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在大量引進外籍勞工後,勞動市場中原住民的工作,大量被外籍勞工取代,而在台灣加入WTO後,又將對部落中的第一級產業及勞動者造成極大的打擊。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深化發展,台灣持續以非永續性的經濟發展策略,建構資本主義商戰競爭國家的姿態。在這同時,做為國家在地要素的台灣原住民族,卻長期處於就業分部極端化、勞動條件惡劣、大量失業以及與漢人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的困境。這個去脈絡、去本土與階級社會底層的現象,不僅是檢視台灣社會公義的最後一道關卡,其中所涉及的潛在人口,和佔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面積,更成為台灣在尋求全球架構下的新定位時,一個競爭力的盲點。

原住民族有權維護和土地結合的勞動文化!原住民族與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危機,不僅在跛腳的「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和原住民老人津貼請領。我們必須拋棄二十世紀的舊思維,恢復原住民族部落傳統領域的權利,將經營管理權交還給土地原來的看守者,以復育其生態文化與土地倫理,實踐從整體上建立以原住民族人口和土地合一的民族勞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