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國登山研討會回歸部落山林文化 明年交棒雪霸處舉辦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023全國登山研討會回歸部落山林文化 明年交棒雪霸處舉辦

2023年10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 南投報導

2019年開放山林,國內吹起了一股登山潮與露營潮。台灣的登山教育越發蓬勃,廣泛涉獵器材的使用、登山知識的普及,但大眾可能有所不知,原民狩獵文化也可作為登山者的啟發。「2023全國登山研討會」上月底舉行,今年首度由原民會主辦,回歸部落山林文化,探討如何以敬畏的心認識山林。

2023全國登山研討會,首次由原民會主辦。黃梅舒攝影

以敬畏的心入山 山友也實用

2019年開放山林,國內吹起了一股登山潮與露營潮。野生環境顧問公司研究員莊栩帆指出,台灣的登山教育越發蓬勃,但多聚焦在器材的使用介紹、登山知識等,缺乏講述原住民族與山林的故事。以布農族的狩獵禁忌為例,當獵人狩獵打噴嚏或打嗝,必須回家或停下手邊的動作,說明族人對山林禁忌的重視,山友可借鏡為登山時必須留意自身狀況,不分神並小心。

獵人對山林的熟悉度,也可引申為山友登山前必須做好功課,熟悉環境以降低出事率。求生技能與野生動植物的認識,則是提醒山友事先學習利用野外自然資源,如遇緊急狀況,可撐過一段搜救時間。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鄒族學者Tibusungu'e Vayayana(汪明輝)表示,鄒族與布農族的文化源於玉山,並視其為聖山。也因為族人從小在山裡長大,不太會把百岳攻頂當作目標。鄒語裡有許多在標準地圖上看不到的傳統地名。這些地名多取自於自然,傳統地名代表一個空間,每個空間有一個神靈。空間包含了有形的環境(如土地、溪流)以及無形的神靈。空間是知識的儲藏室,神靈則是祭祀的對象。

高山供餐廚餘去了哪裡?

「加羅湖的湖景第一排,永遠都是那幾頂同樣的帳篷」,北台灣山岳聯盟召集人黃福森描述起他十多年來所見的登山亂象,協作人員霸占紮營位置,並將帳篷、睡袋等裝備放置於儲存桶,藏匿於營地、山屋附近。業者以此宣傳登山行程有吃有睡,不需背重物。殊不知,過度宣傳「無裝備入山」,反而可能增加山難的發生機率。

他另指出,當供餐量大,消費者吃不完時,有些高山供餐業者並未將廚餘背下山,而是隨意丟棄,造成對環境與野生動物的影響。他建議,合法發包的高山供餐廠商應為特許經營,且須負起山屋及廁所清潔維護、維修及保養和器材維護等義務,並定期接受評鑑考核。

山警,也是「被遺忘的一群人」

東埔獵人團總幹事Ibi(王勇傑)表示,若要認識原住民文化與了解山林,應該先認識在地原住民,讓他們說自己的故事。他點出,原民是以「尋根」的角度出發,「走父輩的路,認識山林,而非征服山林。」

高山原住民工作者經常有著多元的身分,他們可能是原住民獵人、高山嚮導、文化傳承者,同時也是山地義警(或俗稱的山警)。而山警經常是第一線的搜救者。

Ibi表示,從小聽自己的父親講述救援過程。山警擁有的資源相當簡陋,例如利用雜貨店的棉繩充當垂吊救援的繩索,或以鋁架作為背大體的器材。直到現在都還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山警是被遺忘的一群人」,他表示,山警的權益應受到更多關注,也呼籲未來能在登山研討會上充分討論。

全國登山研討會自2006年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營建署輪流主辦。2024將交棒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主任秘書張維銓表示,歡迎各界報名。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黃梅舒

While pursuing wanderlust, pick up some stories 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