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一群來自城市的志工,齊聚太魯閣,準備上山展開3天的工作假期。他們將付出腿力、勞力、心力,與太魯閣族人一起用雙手,鋪一條回家的路...
隱身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後方的這條步道,沿著流籠而上,陡直的曲線,像極了太魯閣先民堅毅的性格。一路陡坡,冒雨前行,每一步都考驗著志工們的意志。走到大禮部落,要兩、三個小時,繼續走到大同還要兩個小時,這卻是居民回家唯一的路。
部落婦女走在步道上,眼光迅速掃描路邊的各種菜色,邊走邊採,晚餐有了著落。
大同大禮,是極少數沒有道路到達,沒有電網連接,沒自來水的部落,至今仍然有7、8戶居民,在山上定居耕種。陡峭的山路,拉開了同禮與平地的距離,也拉出了現代文明與原鄉生活的兩個世界。部落老人家即使行動不便,還是堅持上山,對他們來說,這裡才是靈魂安居的所在。最近10年來,越來越多部落的中壯年人回到山上,重新整理自己的家。
太魯閣族稱大同部落為「砂卡噹」,日治時期因為被劃為蔬菜生產區,是少數沒有被日本人遷到平地的部落,也因此保留著太魯閣族傳統的生活與文化。如今舊部落已經淹沒在荒煙漫草中,居民一直有個願望,希望重新整理這條通往舊部落的路,讓年輕族人能認識祖先居住的地方。
在清水山、千里眼山、立霧山的圍繞下,大同部落被輕輕喚醒。志工們展開手作步道的一天,對在都市長大的志工們來說,鋤頭、鏟子,都是陌生的玩意。在平地從事房仲業務的林先生,被分配到碎石區,藉由重度使用身體,找到疏壓管道。
千里步道協會之所以推動手作步道,是希望用環境友善,對生態影響最小的方式,取代現在水泥化的山區步道;也因此步道的寬度、排水問題、與景觀的協調性等等,都必須注意。
為了準備工作假期,部落媽媽們全員到齊,分工合作,有的負責煮菜,有的負責搬木頭、做步道。有些部落媽媽長年在山上討生活,這條路本來就是他們採箭筍、種玉米的必經之路,看到這麼多平地人上山幫忙修路,心裡是滿滿的感謝。部落年輕人也難得回到山上,用另一種方式,認識自己的家。
奮力工作了一天,將落葉灑在完成的步道上,每位志工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平地人的熱情,讓部落族人對自己的家園,自身所擁有的環境,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同禮部落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受到國家公園的各種限制,不能興建道路、不能牽水電、不能做大面積開發。這些限制曾經被看作不利發展的層層束縛,如今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卻也讓同禮部落,能保有原始的山林與傳統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吸引平地人不斷探訪的桃花源。
千里步道協會過去曾經在猴硐、阿塱壹等地,與當地社區合作舉辦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表示,手作步道是凝聚社區的一個媒介,其實背後都有一個關心的議題。
同禮部落花了3年的時間,凝聚共識,一步步朝向生態村的方向邁進。他們計畫以部落共同經營的方式,一方面讓居民有基本收入,另一方面也保有部落的自然環境。以電力供應來說,部落居民都使用發電機,因為汽油必須從平地揹到山上,既昂貴又不環保。為了尋找更便宜的能源,有些居民開始使用再生能源,步道上出現一盞盞太陽能燈。
如果說,家的意義是一個能讓人感到自在,去除文明的矯飾,重新找回自己與土地連結的地方,那麼同禮部落,不但是太魯閣族的家,也是許多都市人內心嚮往的家園。
3天的工作假期,志工們身體疲累,心裡卻有一種滿足。雖然下山的路還是跟太魯閣族的個性一樣,很硬、很難走,卻沒有人抱怨。
同禮部落要邁向生態村,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在熱心志工、民間組織共同出力下,回家的路,正一步一步地,用雙手鋪陳出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