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症擬雲】愛死症有東方親戚?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愛死症擬雲】愛死症有東方親戚?

1984年10月05日
作者:林靜靜、楊憲宏

臺大醫學院即將在日內展開一項研究,使用引起愛死症的「親人類T細胞淋巴球病毒第三型」 (HTLV III)和成人T細胞淋巴球白血病(ATL)患者的血清進行「交叉反應」,企圖找出愛死症和ATL的相關性。

這項研究的結果,將可為ATL是否是「東方型的愛死症」提供進一步證據。4年來,ATL已被證實是日本與臺灣地區特有流行的成人白血病,而它和愛死症之間,在病毒特性比較與在臨床症狀的共同特徵上,一直是臺灣與日本醫學界試圖解答的謎團。

進行實驗所需的主要材料,含HTLV III的細胞已於日前自日本運抵臺北。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教授潘以宏昨天表示,他將以現有的約30件ATL患者的血清檢體和HTLV III反應,「應該會有相當有趣的結果。」

由於衛生署剛剛宣布發現了臺灣地區第一個愛死症的疑似患者,這項實驗格外受人囑目──如果ATL果真如部分人所擔心的,是「東方型的愛死症」的話,那麼衛生主管當局在今後的防治工作上,勢必採取不同的角度進行。


ATL是種惡性程度極高,沒有任何有效療法的白血病,死亡率高達50%。它常見於成人,有一半的病人會在早期出現皮膚潰爛的症狀,而所有病患在末期時也都出現免疫機能完全喪失的機會性感染現象。臺大醫院實驗診斷科教授沈銘鏡承認,ATL和愛死症的相似程度,確實令人擔心。

根據潘以宏教授剛剛完成的臺灣地區成人血清中ATL病毒抗體的調查,30歲以上者的陽性率為1%,換句話說,臺灣至少有8萬名具有傳染力的「帶原者」,而每年約有40人發病。

這項調查還發現,高山族的陽性率為0,而基隆、花蓮人的陽性率達3%,雖然比日本九州人口的25%要低得多,但仍是個不容忽視的數日。潘以宏認為,臺灣人的ATL是由日本傳染過來的。ATL和愛死症一樣,也是經由輸血和性行為傳染,夫妻之間相互傳染的關係尤其明顯。

上月底在日本熊本大學的一次國際病毒學研討會。ATL的病毒HTLVI與愛死症的病毒HTLV III便不時的被提出來共同討論。潘以安教授參加了這次會議。會場的各地知音學者已隱約推斷,發現HTLVI的日本教授高月清及日昭賴夫與發現愛死症病毒HTLVIII的法國學者蒙塔尼爾及美國學者賈羅可能共得這個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由此可見ATL與AIDS共同重視的程度。

潘以宏指出,ATL是:「第一個被證明由病毒引起的人類癌症。」愛死症則具世界性恐怖震撼,研究者同享殊榮,是理所當然的事。

最近有部分病毒學家認為愛死症的病毒被美國學者命名為「人類T淋巴球白血症病毒第三型」 (HTLV III)並不恰當,而有意正名。法國巴斯德中心的蒙塔尼爾認為應命名為「淋巴球性腺體病變病毒」。大部分的科學家則乾脆只說是「愛死症病毒」。國內學界則在中文上「修正」為「親人類T細胞淋巴球病毒第三型」。

潘以宏教授說:「兩種病毒的關係若即若離,是分是合的確很難決定。」熊本大學的會議,曾經談判到兩種病毒的相似與相異之處。專家的目標仍放在兩病毒的生物特性到底有怎樣的臨床意義,顯然受到ATL侵襲的日本與臺灣對此問題應比西方人更關心。

潘以宏教授的歸納是:
相似點:兩病毒同樣是RNA病毒,都具「逆病毒」(Retro virus)的特性。同樣是以人類T淋巴球為目標。進入T淋巴球可能經由相同的接受器機轉(Recepter mechanism)。可能具有相似的外套蛋白質抗原性與標記。傳播路徑都是以輸血、性行為為主。兩種病發病症狀與病程、終極結果相當一致。

相異點:ATL的病毒是使T淋巴球突變成為不斷增生的癌細胞;愛死症病毒則是使T淋巴球破裂,在人體內消失。兩病毒的核醣核酸(RNA)的核苷酸排序相似度並不很高。

這些研究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進展與新的修正,潘以宏教授從日本鳥取大學引入受愛死症病毒感染的細胞來與國內ATL病人血清做「交叉反應」試驗,目的正是在探索兩病毒對中國人有什麼樣的共同反應。

ATL是不是「日本、臺灣的變形愛死症」?事關臺灣地區民眾的健康問題。衛生單位目前追隨世界潮流積極努力對愛死症的調查,卻未與臺灣地區已有流行率、病人死亡數、與愛死症形同「親戚」的ATL付與同等的重視,如此對策,似乎不合情理。

捐血血液有多少百分比含有ATL病毒、同性戀與特種營業者有多少人是ATL的「帶菌者」,都是值得趕快探討的題目。為民眾健康著想。衛生單位應該快快調整目前的防疫腳步了。

林靜靜、楊憲宏合寫
原載民國73年10月5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