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西海岸】紅潮禍延西施舌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離別西海岸】紅潮禍延西施舌

1986年01月05日
作者:胡遜.韓尚平.楊憲宏

「西施舌案」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目前專家意見十分分歧;由於事關西海岸養殖業前途必須慎重化驗,找出真正的毒因。

為了臺灣的養殖業,許多入很「希望」這是一件單獨事件,最好是「有人下毒」而起,可惜目前這個可能性很渺茫;但是,所謂的「紅潮」元兇之說,也極引人爭議。

衛生署環境保護局長莊進源和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洪楚璋,都認為應先考慮養殖池本身的問題。由於養殖業者不常清洗池子,又不斷投入藻類等有機飼料供西施舌吃,加上養殖池是以一層厚泥沙來養西施舌,牠的本身很容易「優養化」,使可能從海水或飼料流連的渦鞭毛藻迅速繁殖,西施舌吃了渦鞭毛藻帶毒。

洪楚璋表示,他和多位專家已在臺灣西南沿海從事海上調查十餘年,雖發現包括渦鞭毛藻在內的許多藻類,但量都不足以構成紅潮。

中研院去年完成的「高屏養殖地區沿海水產調查研究」,也顯示此次出事養殖池附近海域的化學營養鹽(藻類及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生長必需物 ),含量屬正常範圍,沒有過高現象。因此洪楚璋強烈懷疑是養殖池的管理出了問題。

但是,衛生署防疫處副處長許國雄昨天在實地看過西施舌養殖池後,卻指出,養殖環境沒有藻類生長。

中研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檀溪去年會到西南部參觀部分西施舌養殖場,發現有的養殖戶因池中長了很多藻類而清洗時,會擅自放入一些藥物,是否會有不良影響,也值得探究。

海洋學院院長鄭森雄對於這次事件是否由紅潮引起,建議進一步探討。他說,容易發生紅潮的地區,是像日本瀨戶內湖等閉鎖性海域,臺灣周圍是開闊性海域,引起紅潮的可能性較低。10年前曾發生過疑似紅潮現象,但不能證實和貝類死亡有關。

至於因為養殖戶池水不乾淨而引起紅潮,過去從未有過此類報告。

他說,紅潮和中毒之間「也許」有相關性,但不一定有必然性。

至於是否是環境污染引起紅潮,這種說法有待斟酌。以日本為例,紅潮發生不一定是在水域有高度污染時,反而是中度污染時才容易發生。

許多專家最近都在為是不是紅潮惹禍而爭論。但理解臺灣西海岸生態環境的學者認為,即使與紅潮無關;目前所作的研究,對西海岸海域的「潔淨」程度評價也不樂觀。

過去20餘年,臺灣地區的工廠從數千家增加到6萬餘家,這些工廠大多分布在臺灣西部,西部河川幾年來承受廢水,一一瀕死,已是明顯事實。最近幾年已有海洋專家進一步想,臺灣海峽是不是有能力承受這麼多的廢水污染。換句話說,他們懷疑,臺灣海峽的海水還乾淨嗎?

從前不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畢竟海峽通大洋,污染物「想當然耳」是可以被帶走,被稀釋的。民國73年中央研究院舉辦「國內環境科學技術與問題研討會」,臺大教授范光龍的一篇論文卻提出令人憂慮的訊息,臺灣近海潮流會形成「橢圓形的迴轉」,因此「污水帶在沿海隨潮汐往返而流,不易淨化。」

范光龍教授的論文「近岸海流與沿岸環境之關係」特別指出,臺灣海峽及西部沿海潮流「一般呈橢圓形之迴轉,在臺灣北部,潮流方向的改變逆時轉,而南部則順時轉,近岸沿海的潮流,一般是與岸幾乎平行往返而流」。

從這個海潮的物理觀察,范光龍指出:「由於沿海潮流不斷流動,沿海海域對污染物質有相當不錯的同化作用;但是如果污染量太多時,它會隨潮流沿岸往返而流,所以污染河水入海或有工業廢水排放的沿海海域,需經較長時間才能淨化。」

由於雨季來臨後,大量雨水會將河川污染物沖入沿海養殖區,范光龍教授指出:「養殖區內海水與外海海水交換很慢,污水淨化不易。」

在這篇論文的結論中,范光龍教授警告:「一定要設法阻止污染惡化,否則我們將付出的代價愈來愈高。」

范光龍教授的請文中指出「南部迴轉」的海流,範圍是從屏東到嘉義,正是這次出事的地區。這種「橢圓形迴轉」的沿岸海流,一直盤旋不去,而河川污染又持續人海,累積長久之後,不可避免會發生「優養化」,是否就是這次疑似紅潮的禍因?如果是,那臺灣西海岸的養殖業真是面臨了嚴重的危機。

前年10月日本「海外養殖協力財團」的養殖專家加福竹一郎博士,訪臺1個月,遍訪西海岸,離臺前留下一分「忠告」,對臺灣西海岸養殖不抱期待:「臺灣養殖事業毗鄰工業開發地,如果不趕快立法管制。不僅會引起種苗大量死亡,甚至可能造成養殖魚貝類都不能食用的悲劇。」「西施舌案」是不是就是加福竹一郎所說「悲劇」的開端。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問題。

這幾天,衛生署與漁業專家還沒經深入調查,便脫口說「西施舌案」是單獨事件,其實是十分「駝鳥」的想法。當然沒有人希望這是工業污染所帶來的悲劇,但因為不希望而連研究都不研究,也太不能面對現實。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次中毒事件,正如東港水產試驗所廖一久博士所提,應速集結專家調查。在思考問題時,工業污染這個因素,恐怕應列入首要考慮的對象,而不是排除它。

胡遜.韓尚平.楊憲宏合寫 原載75年1月5日聯合報3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