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寒 不是預報就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抗寒 不是預報就好

2014年01月06日
作者: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楊之遠(文化大學土資系主任)

溫度分布圖,圖:中央氣象局。這個冬天冷嗎?相信大家的確會很有感,因為這幾天的確很冷;但冬天還沒過一半,要過完才知道。從2013年11月下旬,東亞開始有較規模的冷空氣醞釀發展南下,嚴格來說,僅有兩波低於10度,俗稱寒流等級的冷氣團南下接近台灣。

同年度台北市12月的氣溫至目前平均為16.4度,低於歷史平均值17.9度,這還不算是太冷,還有更冷的紀錄。而連續的陰雨綿綿,降雨天數高達20天,甚至從12月12日開始,一直降到年底,高於平均值的11.7,冬天到台北來看雨是最佳的寫照。台北市的降雨量已累積到230毫米,僅次於有紀錄來的1902年的261.8毫米。

這兩波的冷空氣,在東亞大陸冷的程度或延續的時間,不亞於2008年的中國南方大規模冰凍雨雪災害,但幸運的是大陸東岸缺乏水氣,很多地方到目前都還沒有明顯雪勢,而零度的霜凍線在這幾天已經到廣東福建這一帶。

台灣在冷空氣的下游區,當然也受到連帶影響。2013年12月底(12月26、27日)大陸東岸霾害飄至台灣,乾冷髒的空氣影響國人。報載光12月28日一天猝死人數就高達50人,這還僅是部分消防單位提供的部分數據,許多偏遠鄉下人數遠高於此,估計去年11、12月受到冷空氣影響,國人猝死的人數應高達數百人以上,遠高於我國其他極端天氣事件的傷害,而這些卻是每年都會發生,但政府單位仍未重視,人數仍持續攀升。

國內許多研究均指出,往年猝死的族群為60歲以上,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近幾年有明顯轉移到中壯年人口,甚至年輕人猝死人數也明顯提高。而國人為了抗寒,在缺乏正確使用保暖設施觀念的情況下,意外火災或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也常發生。多數地方政府,仍缺乏在天寒時期對弱勢族群的照顧。對於颱風豪雨等事件,已演練熟練,但對於寒害認知多在紙上談兵階段,猝死更只是遺憾而已,無法有作為。

從這幾次猝死的應對方式及統計人數上,僅能從部分消防單位得知,無法精確計算災情,衛福部也未做預警因應,醫院門庭若市,醫療品質明顯下降,同時並沒有一個負責單位做統合因應。殊不知,這種災害對國人影響,可能遠比颱風來得嚴重,尤以當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下,極端低溫天氣的傷害也會增加。

美日等國對於抗寒,都有相對應的措施,絕非氣象報告定期提醒即可,包含防寒預警的資訊內容、防寒急難救助包、低溫緊急聯絡通報方案、家庭空調環境改善、區域供暖場所、醫療及社福應對機制等,把這納入極端天氣或氣候變遷調適之一環,積極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我國雖非寒帶國家,但一兩次的低溫猝死數百人,影響的層面越來越廣,切莫再「研議」了。

※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