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在1958的燕亭──河南宿鴨湖毒玉米事件(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撬動中國

塵封在1958的燕亭──河南宿鴨湖毒玉米事件(上)

2014年03月20日
作者:林吉洋(中國環境運動志工)

有一些地方,一旦去過,你會希望它永遠塵封在記憶裡,期待它永遠也不要改變...

宿鴨湖北岸的「燕亭」

2012年10月湖南媒體工作者李鋒冒險拍攝紀錄中國境內「千年鳥道」的過境候鳥遭到大規模盜獵,11月逢十八大兩會期間,天津北大港發生一級保育鳥類「東方白鸛」遭到大規模非法毒殺。接二連三的非法盜獵活動經由媒體披露,造成輿論廣大迴響,探討候鳥在中國境內遷徙的保育問題。

民間保育組織在公益人士鄧飛號召下發起「讓候鳥飛」公益基金,同時招募各地志願者組織護鳥小分隊,因此1月發生在宿鴨湖畔的毒玉米事件格外引人注目。

宿鴨湖毒玉米事件

位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宿鴨湖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水庫周邊保有大量的濕地,遂成重要的候鳥棲息地。2012年12月在耶誕節前後,在宿鴨湖傳出有農民在濕地撒下大量毒玉米、毒殺鳥類事件

經過河南媒體報導與網路轉載後引發外界的關注,當地公益團體發動志願者撿拾毒玉米而成為候鳥保護運動的焦點。未料事隔不到一個月,當地組織再訪現場,又發現麥田遍地撒滿毒玉米「彌漫農藥味、一片死寂」的慘狀,透過微博轉發再度引起關注。

1月16日調研小組從北京啟程,直奔河南駐馬店,跟進繼續調研瞭解溼地毒玉米問題。

宿鴨湖水庫周邊

由於亟欲瞭解現場狀況,行動小組一面出發一面與當地幾位志願者與媒體聯絡,然而當地志願者承受不少壓力,當地狀況也十分不明朗。經聯繫各方後,確定我們只能自己前往事件現場──位於宿鴨湖北岸的「燕亭」。

1月17日筆者與「讓候鳥飛」團隊志願者凌晨抵達駐馬店市,一早前往汝南縣宿鴨湖畔。

從南端的劉大橋往北,離我們的目的地燕亭還有二三十哩地,在不清楚位置的情況下,我們在桂莊下車沿著壩上徐徐往北前進,沿途看到不少濕地與棲息的水鳥,沿路詢問終於抵達燕亭所在。

途中我們也看到當地公益組織「天中義工」、「森林公安局」於壩體及種苗廠外牆繪製的保育候鳥宣傳字樣,從新豔的字體判斷是上月毒鳥事件發生後,當地公益團體於1月初舉辦宣導護鳥活動塗上的字樣。

獵殺候鳥、違法行為 保護鳥類、人人有責,圖片來源:林吉洋獵殺候鳥違法行為,圖片來源:林吉洋

壩上沿途還貼有有署名汝南縣濕地管理局的動物保育文宣。公告上的日期注明在2012年11月26日,公告上有署名三單位:汝南縣森林公安局、汝南縣宿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汝南縣野生動物保護站。文字說明從11月開始,當地汝南縣政府已經開始介入濕地毒殺候鳥事件。然而從去年11月、12月到今年1月,連續3個月都在網路上傳來宿鴨湖發生毒殺候鳥事件,顯示盜獵捕殺行為在本地區之猖狂。

據當地報紙引述駐馬店市政府消息,為有效遏止事件一再發生,12月時,駐馬店市政府與汝南縣政府出臺「保護宿鴨湖濕地水鳥責任追究制」,若有毒殺盜獵將處置當地鄉鎮村級政府官員

估計是這個政策出臺以後,當地政府官員為求自保對有關消息採取嚴密封鎖,使得許多曾參與救援的志願者不願意曝光,讓我們此行失去當地志願者的奧援。

燕亭──塵封在1958的孤島

燕亭聯外的渡口至少有兩個以上,且以所在莊名命名之,此為我們去程的燕亭渡口,返程另走門莊渡口。圖片提供:林吉洋

從大壩往湖區內步行一哩路即可抵達渡口,村民往來外出都需要靠繩索渡船往返兩岸。「燕亭」所在位於大壩湖區內,自從1958年為興建人工湖修築大壩以後,燕亭被升高的湖水阻絕而成為「島」,至今仍只能以渡船與外界聯絡。我們抵達「燕亭」渡口,已是午後2點半。

根據當地村民表示,以前的「燕亭」水文複雜經常發生澇災,1958年築壩以後,原本「燕亭」的居民戶口被遷移到各鄰近鄉鎮,但1962年以後,居民由於不習慣外面的生活加上「島內」還留有許多耕地,因此居民又紛紛搬遷回到「島上」,並在60年代也有組成生產大隊。而目前居住在島上的人口數大約百來戶,除了北面的「燕亭」較為集中外,東南側的「門莊」也有幾戶人家居住,耕作土地大約是180多畝地。

我們在渡口附近的路面,看到撒在地上路邊上的玉米粒,地點上來說這些可能不是投毒區域,為保險起見,我們仍撿拾取樣。圖片提供:林吉洋

由於與外界阻隔,「島上」幾乎保留著1958左右的農村外觀,沒有鄉間常見的水泥平房。而且各家戶幾乎都有養牛與家禽,村子裡雞犬相聞有如世外桃源般純樸。一開始很難讓人與毒殺事件的肅殺聯想在一起。

為了避免驚擾村民,我們決定先繞行島上觀察,島的周邊濕地圍繞,粗略的說,麥田就散落在濕地湖區與聚落中間地帶,不時可見羊群與牧羊人悠然於麥田或湖畔徐徐前進,牛隻則是三三兩兩在麥田與草地上棲息。在沿途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傳聞中的毒玉米與彌漫的農藥味,想是已經清理乾淨。另一個方面考慮,麥田與人類活動範圍接近,若有可能持續投毒,應該也是在濕地區域內,因此我們環繞著島嶼周邊漫步觀察。

燕亭島上風景,圖片提供:林吉洋燕亭島上風景,圖片提供:林吉洋

燕亭周邊濕地,圖片提供:林吉洋牛隻三三兩兩在麥田與草地上棲息,圖片提供:林吉洋

步行前往事發的「門莊」途中,與村民攀談時,村民警戒的詢問我們是不是記者。由於前幾周有好幾批記者與幹部、公安陸續來到這裡調查毒殺候鳥事件,村民對於外來者顯得相當敏感。由於農民們對於外界調查的反感,調研小組不敢正面表現來意,數次遇到被報導的農民,也只能隨意攀談不敢直接談及毒鳥事件。

宿鴨湖人鳥共存的難題?

從調研小組出發前訪談當地志願者獲知的訊息,1958年以前的原住戶於遷移時已經取得補償費用,現在回到島上生活的住戶種植麥田屬於在濕地區域內耕作,從保育的角度而言而言,當地人在濕地範圍內耕作被認為是對於自然保護區的一種破壞。然而壩體內湖區範圍內的濕地卻處處可見麥田,而且耕地逐漸擴大當中。

下午5時左右,我們在的西南面觀察到大片濕地湖區,還有大片草地。據村民表示,濕地與候鳥較多的地方在南方,推測這裡應該是過境候鳥的主要棲息範圍。島的西南面即是廣大的無人活動濕地湖區,地面不時可見羽毛,我們推測這裡較可能是候鳥棲息地。

圖說:島的西南面即是廣大的無人活動濕地湖區,地面不時可見羽毛,我們推測這裡較可能是候鳥棲息地。圖片提供:林吉洋

島上區民的開墾的麥田逐步逼近濕地區域,我們估算若要保持500米的安全範圍,勢必要限制島上的耕作,保留一塊緩衝帶,才能使這塊島上人鳥和諧共存。(未完,接下篇

 
作者簡介:
林吉洋1980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關注環保、社區、鄉土精神與兩岸公民社會交流。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資助,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服務。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