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與我】人生的轉捩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小強與我】人生的轉捩點

2014年04月29日
作者:吳尹文(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 助理教授)

蟑螂到底有多可怕,為什麼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淪陷?是因體色黑?身體髒?還是會飛?亦或味道臭臭的? 

大學及研究所念的是公共衛生,在進行蟑螂攜帶人體寄生蟲之研究時,我認為蟑螂是兇手,把人類的環境衛生搞砸了,他們的存在不僅造成人類精神上壓力緊張,更造成生理健康之影響。

但一切也是因為蟑螂,我繼續獲得碩士學位、並從公共衛生領域進入昆蟲領域,再至食品科學系任教,三個看似交集程度不高的學門,牠們卻教導我面對事物時從不同角度及層面思考,不再侷限某個點,同時也慢慢發現世界事物是如此浩大且環環相扣。

蟑螂為什麼髒,並會攜帶各式微生物?主要是住家蟑螂在生活習性及外部型態的關係,如夜行性,身體上下扁平,演化成趨觸性,喜歡時躲藏於牆壁、地板、器物之隙裂縫內,為雜食性,耐飢餓但需要水分。足上多毛刺又有吸盤功能,故蟑螂活動同時把環境中粉塵顆粒、微生物等物質沾附身上。

昆蟲成蟲共有三對足,每一足分別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及跗節等組成,蟑螂也不例外,但其六足多毛刺,其中腿節粗大,面向外側方面著生有刺。跗節共分五節,各節間之腹面生有袋狀之軟墊稱褥盤,在第五跗節之端部有一對爪,兩爪之間有具爪間體。褥盤及爪間體具有分泌黏液之腺體,使得蟑螂的腳有如吸盤一般,可於玻璃或天花板等處爬行不掉落。但反過來思考,其實只要人類衛生環境良好,蟑螂在我們生活周遭也只不過一種普通的昆蟲,生活在飼養箱的蟑螂其實比我們還要乾淨。

蟑螂六足充滿毛刺(圖片攝影:吳尹文)

養出淨白小強非難事

進行蟑螂相關實驗,最基本當然就是蟑螂飼養,以常見美洲蟑螂為例,平均壽命為1年,從卵至成蟲至少要6個月左右,為了讓實驗能順利的進行,必須要好好照顧我的愛「螂」們。

準備玻璃水族箱或塑膠整理箱作為飼養容器,在容器上方約5公分處,塗一層薄薄凡士林,多數蟑螂就無法攀爬逃出,容器上方再加上蓋子,避免少數利用翅膀逃走的個體,加蓋也可避免壁虎或蜘蛛等天敵攻擊。然後添加水及狗飼料,水為蟑螂生存最重要條件,狗飼料營養成分適合蟑螂生長;蟑螂具趨觸性,故放入厚紙板或紙筒讓蟑螂躲藏,簡單的飼養環境就完成了。蟑螂是種愛乾淨的昆蟲,在漫長的飼養過程,記得定時清理環境,才能養出體色光滑、體型健壯的漂亮蟑螂。

玻璃飼養箱(上方霧帶微薄層凡士林;下方玻璃小瓶內裝水外塞棉花)(圖片攝影:吳尹文)

接下來就是蟑螂族群收集,不同實驗項目所需蟑螂品系不同,若需要野外品系個體,記得從野外採集的蟑螂,先飼養在小容器中,觀察外型有無受損或傳染疾病,約2週後再放入飼養箱中。

曾經為了族群基因多樣性,避免族群近親繁導致族群逐漸虛弱,直接將從野外採集個體放入飼養箱,沒有進行檢疫隔離,不幸當時野外個體攜帶致命病菌,不到兩週所有蟑螂死亡,實驗被迫中止,當時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因我的青春至少又要浪費半年。

在家中散步的蟑螂不用照顧,可以無窮盡出現,怎麼用心照顧的卻一下子通通死掉,真心酸!

德國蟑螂若蟲(圖片攝影:吳尹文)

實驗中 請微笑

美洲蟑螂算是大型昆蟲,可進行很多昆蟲相關實驗,不管是個體行為觀察、生理解剖、各種組織器官研磨萃取或是大量殺蟲劑耐受性試驗,一定會直接操作活體。抓蟑螂時,利用拇指及食指輕輕夾住蟑螂胸腹部,若實驗時間充足,先仔細觀察外部型態,然後慢慢感受蟑螂脈博跳動,平均每分鐘約40次,然後再利用腹部末端尾毛(cercus)及腹刺(stylus)判斷性別;尾毛具有感覺器,能快速查覺空氣的流動,迅速移動,所以抓蟑螂記得心平氣和,勿匆忙慌張,盡量面帶微笑與蟑螂共事,這樣人蟲都可以愉快進行任何事情。

美洲蟑螂性別辨識(左:雄蟲具尾毛及腹刺;右:雌蟲僅尾毛)(圖片攝影:吳尹文)

飼養或操作實驗,難免會發生容器翻覆,蟑螂大量逃脫,記得要臨危不亂手腳並用,利用雙手快速把蟑螂抓回,雙腳則是把蟑螂踩死,或許有些殘忍、浪費,但是畢竟實驗所豢養生物不要流入一般環境,同時記得大聲呼喊求救兵,幫忙把辛苦養大的蟑螂找回來,把損失降到最低。

※ 您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幾種蟑螂嗎?而您是否想過蟑螂也會是一道美食料理?!下禮拜,作者將讓您用不同角度再次看待蟑螂,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