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核? 從台灣韌性與多樣性的未來談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我為什麼反核? 從台灣韌性與多樣性的未來談起

2014年04月28日
作者:蔡錫昌

我們想留給下一代怎樣的未來?

是那種便利到茶來張口、飯來伸手,搞不清楚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得來多麼不易,搞不清楚每天開燈照明所用到的電是燒了多少噸煤,搞不清楚每天滑手機瀏覽眾多親朋好友的近況時,那個遠方看不見的數據中心耗了多少電力?

沒錯,這一切之所以輕飄飄沒有重量感,而又順理成章地存在,就是因為這些「供應商」不想讓你覺得這些東西得來不易,只要你負擔一個帳面價格,這些隨你吃到飽。

德國核電廠。Gösgen Nuclear Power Plant. (Gösgen, Germany)  Photo Credit: IAEA近來讀到一則擁核的人拿德國的能源貧窮,做為批評反核人士拿德國廢核作為楷模的新聞。報導中,某大叔因繳不起電費甚至必須請某個組織來跟電力公司斡旋談判。這樣的個案在德國在2013年有350件、共計1800人。報導接著跟你談到高貴的企業電費讓他們紛紛叫苦連天,又談到儘管德國再生能源的比例已達22%,但仍須動用到大量的石化能源來填補缺口,因此原先要達成的減碳反倒變成增加排碳。

是的,這些都對,但談到的也不完全。

未談政府長遠規劃  報導淪政令宣導

報導裡沒有跟讀者提到,要過低碳生活營造非核家園,除了提昇再生能源比例外,也要有其他配套措施,這些包含改變生活習慣、新一代耗能更低的基礎建設、產業結構與經濟生產活動的重新調配等等,而這些絕不可能一蹴可幾。

美國Department of Energy於2005年發表的Hirsch report中,談到因應石油帶來的能源危機時,務實的美國人也提到至少要花20年重新打造新生活框架,框架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從低碳建設到千奇百怪的其他能源(例如:把固態煤炭轉成跟石油一般的液態燃料)來源都有。但前文引述的報導有談論到這些嗎?我只看到記者們幾近固執地營造出有A就沒有B的絕對論述,在這裡面,政府與專家儼然是理性的發言人,一一駁斥反對者的提案。

駁斥,但不去思考更大框架下的可行作法,這是政府最喜歡做的事,因為駁斥遠比提案來得簡單許多;而不加思索來透過報導來營造出這種一片倒、政策不容駁斥氛圍的新聞,無疑是政策宣導的工具。

沒有深入論述政府是否有這些更長遠的考量,這種報導再怎樣也只能呈現出一副陰沈的光景,在那其中人們隱身在黑暗中點著小蠟燭度過漫漫長夜,猶如小說作者筆下工業革命前的那種淒情。雖沒跟你明說,但明眼人都讀得出來字裡行間潛藏的恐嚇味:競爭力衰退、高電價、民不聊生。

反對  政府僵化不變的發展思維

我反核,反的不只是核四這種拼裝車,反的也是政府總是用一種固定框架去思考人民更長遠的生活光景。目前看來,我只看到經濟部強硬無比的態度,不斷強調沒有核四而其他三座核電廠逐步除役後高電價的歷史責任要由誰來承擔。

但誰能告訴我,到底政府的政策是什麼?是Business as usual的發展軌道,讓當下已經在進行中的繼續進行,讓生活依舊被蒙在便利與進步所構築的假象裡,好讓他們可以不顧環境與資源限度地繼續拼經濟?還是倡導某種過渡、轉型的務實作法,一步一腳印地朝低碳與非核家園邁進,並倡導一種因地制宜的經濟思維?

關於韌性:調適及轉變

在Brain與Walker關於韌性(resilience)的詮釋中,一個social-eco系統裡面對環境變遷有兩種策略:調適(adaption)與轉變(transformation)。調適的目的在於謹慎小心地辨識出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資源限制,並在這些條件下,維持系統正常運作,而一旦超過這個限制,系統就會進入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新狀態,這個狀態通常是負面居多,而要回復到原先狀態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投注更巨大的資源。

轉變則是面對一個已經無力挽回的系統,重新去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利基可以發展利用,是否有足夠的能力(capacity)去做這樣的轉變,因為要做出深層的轉變不光靠人力物力的投注,也需要有集體願景與鼓勵轉變的上層規範共同運作,絕對不是政府或財團一人說了就算。

面對不確定未來  更要提昇一般性韌性

真正具備韌性的社會,是一個知道自己資源限制在哪,並透過公開透明的民主決策機制善加利用、管理這些資源,以便照顧到系統的每一個利害關係者,而在面對重大變遷不得不做出劇烈轉變時,也同樣透過公開透明的民主決策機制尋找新方案、新作法、新解答。

面對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我們亟需一般性韌性(general resilience)的提升,這需要透過公開透明的民主決策機制、願意採納各方意見的管理體制、凝聚公民共識來達成,而非只是狹隘地執著於特地性韌性(specific resilience),例如:自我感覺良好地提倡節能減碳、提倡令人起疑的經濟發展)的提昇。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真的具備足夠的韌性嘛?我是人,也是這塊島嶼的公民,為著台灣更具韌性與多樣性的未來發展,我必須反核。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