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有爭議案都是中資案」 緬甸反中情緒日增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所有有爭議案都是中資案」 緬甸反中情緒日增

2014年07月17日
作者:Beth Walker(中外對話文化編輯)
中國有許多戰略資源處於危險之中,中國企業正在努力試圖平穩度過緬甸新近的抗議風浪。

緬甸,圖:Beth Walker

中緬油氣管線在紅土丘陵間形成了一個刺目的光禿帶,最終消失在晨霧之中。在一片用竹籬笆圍起來的區域掛著一個標誌,上面用英文寫著警告:「破壞管線,必將嚴懲」。

「許多人家被迫遷移,他們獲得了一些補償金,但已經沒有地方種莊稼了。」31歲的Omar說。他是伯朗村寨(Palaung)酋長,這個村子靠近昔卜鎮(Hsipaw),就在緬甸北部通往中國的公路旁。他說,這裡沒有人企圖破壞管線,但更北面在那些被部署來保護此一能源的緬甸政府軍與各種民族地方武裝之間的戰鬥,迫使成千上萬的人逃離自己的村莊。在緬甸南部的若開邦(Arakan ),當地17名在管線工人因為在倉庫縱火被捕。

造價50億美元的管線是一個中緬合作案,旨在穿越緬甸將來自印度洋的進口油氣輸送到中國的西南地區。這條管線在戰略上對中國很重要,可以減輕中國對海盜出沒的麻六甲海峽能源運輸通道的依賴。但緬甸國內強烈反對這條管線,相關問題包括土地徵用、土壤侵蝕和污染,激化延續多年的民族地方武裝與緬政府軍之間的衝突等。

近年來引起大量爭議的中國在緬投資陷入麻煩,油氣管線只是其中之一。自緬甸文官政府2011年上任以來,一改原來對中國的親近態度,轉向鼓勵新興的獨斷自信的公民社會,使中國企業在緬甸的運營變得更加困難。如潮水般湧入的廉價中國商品和人口,也在緬甸各地激起廣大的反華情緒。

儘管存在上述眾多挑戰,儘管投資受到嚴重威脅,但中國企業幾乎沒有採取什麼有效的行動來解決問題。未能「搞定」當地社區的結果,就是成為緬甸衝突重重、民族各異的人口團結在一起到處遊行抗議的焦點。

日益增長的不滿

「反中風潮在不斷增長,政府歡迎西方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為實現多樣性而有意為之,」Vicky Bowman說。她是設在仰光的緬甸責任商業中心主任,也是前英國駐緬大使。

登盛總統之所以決定在2011年開始實行自由化,部分原因就在於精英階層擔心緬甸變得過於依賴中國,他的政府改革計劃就是尋求用西方的投資和政治關係來對中國進行「再平衡」 。結果,2011年以來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銳減,不過中國在水電、油氣和採礦等領域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在緬甸普通百姓中,對華不滿絕不鮮見。筆者在緬甸各地旅行,遇到很多人說他們覺得中國踐踏了當地的利益,支持不得人心的軍政權,掠奪了這個國家的自然資源。

在仰光居住了20多年的 Bowman說,伊洛瓦底江上,由中國出資修建的密松大壩在2011年暫停,理由是引發了廣大民眾不滿,這成了極少數能讓緬甸千差萬別的民族團結一致的事項。「反對密松大壩最大的原因是環境破壞,但這並非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這個地區的文化意義。」

這個意義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設計發電量600萬千瓦的密松大壩位於伊洛瓦底江的源頭,這是當地克欽人的聖地,也被視為緬甸文明的發祥地。緬甸各地的茶館和小餐館都掛著密松崇拜的相關圖片。大壩使已經停火17年的緬甸政府軍與各克欽民族武裝之間重燃戰火,其暫停時限是到2015年的下次大選之前,但很多人都認為大壩建設永遠都無法再啟。

密松大壩的建設方──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電投)用小恩小惠的承諾爭取當地社區支持的嘗試最終失敗了。眾所周知,該項目幾乎所有的電力都將出口到中國的雲南省,​​當地人幾乎得不到什麼利益。

最近在接受《伊洛瓦底》新聞雜誌採訪時,中電投的公共事務負責人江立哲(音譯)表達了他對重啟密松大壩案的決心。他說:「實際上,當地人並不反對這個開發案,他們只不過是對大壩有誤解,因為在謠言和錯誤的信息中,他們並不了解實情。」

中電投已經向緬甸責任商業中心尋求建議,但仍然沒有聽取公眾意見。Bowman 說:「中電投還是沒弄明白人們為什麼不想建密松大壩。」

公民行動

如今,緬甸的非政府組織正在努力協調爭議性開發案的抗議行動,包括密松大壩。在雲南省一些經驗豐富的中國非政府組織支持下,一個聯合組織正在確認大壩現有環境影響評估中的差距。

針對中國開發案的公民行動,另一個典型是位於緬甸腹地的萊比塘銅礦。該銅礦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底下的萬寶礦產有限公司與緬甸軍方控制的一家公司的合資企業,但在2012年底,由於農民抗議由酸性廢物引發的環境和健康問題而喊停。

一個主要由和尚構成的抗議營地,被緬甸安全部隊用手榴彈暴力鎮壓,將一場地方爭議變成了全國性的事件。銅礦公司被迫重新談判合約、答應將2%的收入讓渡給當地社區後幾個月,項目重新啟動了。

但這還不夠。Bowman:「該公司想要用一項6個月的植樹計劃來收買當地社區,但不會起作用。」緊張形勢在今年3月再度爆發,人們遊行反對萬寶公司為進一步擴展礦區而遷移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築。

與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歷史紀錄也不怎麼好。中石油在修建中緬油氣管線北段時沒有僱用一個當地工人,但負責修建南段的印度企業Punj Lloyd公司並非如此。

中國非政府組織──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廣中心(簡稱綠色流域)最近所做的一項調查有類似的發現。韓國企業向當地提供了一些學校或健康服務,但中國企業卻沒有這麼做。綠色流域指出,甚至有時中國企業的確也提供了服務,卻並沒有贏得聲譽,因為他們要麼是不得人心的政府做的,要麼並未讓當地人真正受益。

Bowman說:「所有有爭議案都是中資案」。

移民與廉價商品

對中國的不滿,並不新鮮。1967年仰光就曾經發生過大規模排華事件,整個70年代緬甸華人受到了嚴重歧視。實際上,幾百年來緬甸一直都有華人,在英國統治期間和1949年中國內戰末期還發生過多次中國移民潮。還有一些是跨境居住的中國佤族和果敢族(漢族)。

但是,中國移民和主導經濟的影響力在近幾十年中以指數方式增長,從這個背景來看,目前的反中華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中緬兩國由著名的滇緬公路相連。這條路修築於20世紀30年代,為的是給遠赴緬甸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的中國軍隊提供至關重要的補給。80年代西方對緬甸開始制裁後,這條路又成了被孤立的緬甸政權的生命線。滿載著翡翠、柚木和食品的卡車如潮水般穿越邊境進入中國(通常是非法的),回程時則裝滿了廉價消費品。

這些商品在一個自身製造業尚未起飛的國家的市場氾濫,於是就引發了不可避免的不滿。正如當地的俗語所說:「中國吐口水,緬甸被淹死。」

緬甸北部宗教古都曼德勒的居民普遍抱怨中國資金、商品和人員的流入導致該市房地產和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將當地人「趕」出了市中心。在曼德勒的100萬左右居民中,如今一半都是中國人。隨著來自富裕的中國佤族和果敢族海洛因販子的大量「毒資」流入,曼德勒也發生了擴張。這些憂慮已經成為2015年全國大選前的一個政治問題。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秦暉在2012年的緬甸之行後說,華人只顧低頭賺錢,不願參與政治。中緬貿易的增長提供了充足的致富機遇。

當談到目前在緬甸經營的中國企業時,樂觀主義者認為它們只需要在公關方面下一點功夫。中國駐緬使館政治處主任高明波一直帶頭努力為在緬中企修補形象,他說:「這些企業必須保持當地社區的支持,使館一直叮囑他們說:要開放、要參與。」他創建了駐緬使館的Facebook網頁,儘管Facebook在中國是被封鎖的,但中國駐緬官員們則利用它來接近緬甸民眾。

但這些觀念仍未滲透進企業文化之中。中國的北方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緬甸西部的欽邦開採了一座價值4.8億美元的鎳礦,但似乎正重蹈覆轍。該公司在緬甸沒有辦公室,沒有網站也沒有代言人,完全依靠政府聯繫。如今由於該公司在沒有向當地人傳遞任何信息的情況下就對露天礦進行調查,不滿情緒已經開始醞釀。

對緬甸北部的村民們來說,中國的形像很複雜。去年在草房頂上裝了中國產的太陽能板後,Omar所在的伯朗村寨才首次通上了​​電。他說:「離開中國人我們沒法活,但我並不喜歡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