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 | Page 195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於1998年11月1日開播,是公視歷史最久的新聞性節目,也是台灣電子媒體中唯一以環境紀錄為主的塊狀節目,目前每周一22:00~23:00、每周六11:00~12:00播出。本站自開張起便透過與公共電視合作,在此刊出網路稿,讓錯過電視節目的朋友也能取得完整的訊息。或者,您也可以前往公視網站觀看部分影音。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於1998年11月1日開播,是公視歷史最久的新聞性節目,也是台灣電子媒體中唯一以環境紀錄為主的塊狀節目,目前每周一22:00~23:00、每周六11:00~12:00播出。本站自開張起便透過與公共電視合作,在此刊出網路稿,讓錯過電視節目的朋友也能取得完整的訊息。或者,您也可以前往公視網站觀看部分影音。

2008-05-19 05:07
台灣耕地83萬公頃,平均每個農民的耕種面積維持在1.5公頃左右,也因此,小農制度一直是台灣農業的重要基礎。雖然生產成本高、農地零碎,但是農村文化多元、生產品項豐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特色。其實小規模的生產,也是台灣有機的重要先驅,沒有小農的...
2008-05-19 05:02
在台灣,從事有機耕作似乎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家人不看好、政府不鼓勵,立志做個「有機農」,非得要有兩把刷子才行。幸好經歷了將近20年的摸索,台灣的消費者,已經漸漸認同有機的產品以及善待環境的理念。不過,自從政府宣布2008年為農業安全年,全...
2008-05-12 05:00
接到台南社大黃煥彰老師來電,他說,二仁溪兩岸現在非常精采,值得去記錄,但因為採訪工作繁忙,一直到1月初才前往採訪。記得之前曾經兩次坐船拍二仁溪,水質差、味道臭,但想不到,河岸的廢棄物也是一大問題。 二仁溪在環保界赫赫有名,每每成為各界參觀...
2008-05-12 05:00
談二仁溪沿岸的廢五金、熔煉業,就必須提到一個村莊──灣裡,它的發展與二仁溪的生命息息相關,而過去從事廢五金,今與環保團體合作一起守護二仁溪的蘇水龍,又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灣裡位在台南市西南方,西邊臨海,南邊以二仁溪和高雄縣為界,早期在這裡...
2008-05-12 02:15
鳴叫是鳥類的天性,在清晨聽見鳥語婉轉,悅耳舒服,如果鳥兒鳴叫的時間是在深夜,人們就未必還有欣賞的心情了。平面媒體報導雲林、嘉義、南投、台中等地區最近都出現夜鷹擾民的情況,原本屬於稀有留鳥的夜鷹,為何族群數量大幅增加,而且還往城市拓展呢? ...
2008-05-05 05:01
當良田不被耕種,農民不耕作,會為台灣農村帶來什麼樣的光景?當老農年金、休耕補助、災害救助,成為農民勉強維生的主要收入,台灣農業會是何種未來?一旦農地荒廢,農村消亡,對於整個環境生態,將會帶來何種巨災?當休耕吟唱最後輓歌,望見田荒村毀的滅農之...
2008-05-05 05:01
他是一位台大高材生,他有一個美麗的農場夢。他來到鄉下實現理想,但是現實的困境,讓他的夢想面臨考驗。在潭子鄉的重劃區內,彎進高樓間的小巷弄,一片田野出現眼前,一個下鄉打造夢想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洪家啟是台大園藝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他堅持...
2008-05-05 05:01
如何看一個城市的發展,其實看看河流大概就知道其脈絡,台灣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之下,許多的溪流都被犧牲了,現在環境意識高升,才開始有人去關愛它,或許有人會問現在做會不會太晚了,但是只要開始去關心,永遠都不會嫌遲。 飄著細雨的假日,許多人犧牲遊...
2008-04-28 12:24
高樹鄉,是三條河流匯集的沖積平原,也擁有灌排設施完善的農地稻田,在發展農業上,高樹鄉佔盡先天優勢,可是,這裡農產品,卻沒有自己的名字。高樹的棗子,是用燕巢名義出貨,滿園的鳳梨,被說成是大樹的特產,而又大又結實的芋頭,幾乎都掛名大甲或甲仙,為...
2008-04-21 12:40
台灣的水雉數量一度少到僅剩20多隻,經過環保團體的積極復育,族群數量上升,專為水雉打造的復育區也面臨轉型的契機。究竟園區經營的背後有多少苦楚?當菱角產業沒落,僅有一個13公頃大的人工溼地,能否為水雉的未來燃起生機?我們看見有一群人還在努力,...

頁面

訂閱 RSS - 我們的島 訂閱 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