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節日 + 年度專題
2019-06-24 10:29
2017年6月,齊柏林辭世,亞泥礦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撤銷亞泥展限的連署,突破20萬,呼籲礦業改革的聲浪一波接一波。時隔兩年,礦業法卻遲遲難以完成修法,礦場下的居民,能否等到礦業改革的曙光?
呼籲礦業改革的聲浪一波接一波,然而...
2019-06-17 09:49
每年夏天,大家都期待香甜的荔枝上市,不過今年因為荔枝椿象四處橫行,荔枝的收成,可能會受到影響。高雄市大樹區龍目里的謝振豐就抱怨,他的荔枝著果率,只剩下3成,「今年荔枝就是,要著果的時候開始椿象正多。再來就是那時候不能噴農藥,不然荔枝不會著果...
2019-06-17 09:26
頭頂倒Y字型的頭縫線、每個體節包含4個黑點,並呈梯形分布,牠是目前被通緝的田間害蟲「秋行軍蟲」。飛行能力很強,加上氣流輔助,一個晚上可遷移100到300公里不等,換算下來,也就是10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達到數百公里的傳播距離。
...
2019-06-10 09:59
對於難以抵達的深海,世界各國的海洋科學家,充滿好奇地想要解密。近年來國內的海洋研究團隊也積極展開研究,不但曾在高雄外海鑽探到可燃冰,也在東北角海域發現多處熱液噴泉,也就是可能跟生命起源有關的「海底黑煙囪」。
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
2019-06-03 10:07
南海的東沙島與太平島,大部份的台灣人長期來只聞其名,未曾見過其真實面貌。既然它們是我國領土,總該讓人民多瞭解一點點概況吧!因此,詳實紀錄與製作深度報導,是初期的起心動念。另一方面,也因爲這兩座小島長期處於軍管狀態,所有資訊皆來自於官方,更增...
2019-05-31 10:36
要找到深埋地底的地熱能源,探勘成本往往動輒數億;也因為地下熱源是相連的,在這個領域,有種行為俗稱「插吸管」或「搭便車」──看到別人找到熱源,就緊跟著在鄰近土地鑽井開採。為了排除這種坐享其成的投機行為,讓承擔開發風險的投資者,擁有相對的優先權...
2019-05-30 10:53
台灣得天獨厚,擁有風、光、地熱、海洋等許多可發展再生能源的潛能。據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的研究,台灣地熱蘊藏量達25.4GW,相當於9.7座核四廠的總發電量。地熱可以24小時發電、不受風光影響,為何至今無法在全國能源配比中占上一席之地?
...
2019-05-29 10:30
清水地熱電廠從1981年正式運轉,成為台灣第一座地熱電廠。但1993年清水地熱關廠後,地熱陷入近25年的休止符,直到2018年3月,台東泓泉溫泉渡假村以30瓩的地熱系統併聯發電、成為台灣地熱再出發的首例。
泓泉的地熱發電模是利用現有溫...
2019-05-28 10:27
台灣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但從清水地熱發電1993年關廠以來,就陷入長期停滯。地熱鑽探、研究、開發雖聞樓梯響,卻不見成功案例。這一點,從2018年開始改變。
2018年台東知本泓泉溫泉渡假村以30瓩成為近年來成功地熱併網的首例。清水地熱...
2019-05-27 10:38
台灣鐵路管理局在「宜蘭線第三雙溪及新社橋改建計畫」中,規劃興建一座脊背橋,跨越雙溪河,民間團體擔憂將衝擊田寮洋的環境,但興建工程已經發包。希望顧及水安全與鐵道安全,同時不想損傷田寮洋,如何找到兩全其美的好方案?
台灣鐵路管理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