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修法解開20年封印 地熱發電十幾案蓄勢待發 | 【地熱加溫】系列報導1
台灣新聞

環評修法解開20年封印 地熱發電十幾案蓄勢待發

【地熱加溫】系列報導1

2019年05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台灣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但從清水地熱發電1993年關廠以來,就陷入長期停滯。地熱鑽探、研究、開發雖聞樓梯響,卻不見成功案例。這一點,從2018年開始改變。

2018年台東知本泓泉溫泉渡假村以30瓩成為近年來成功地熱併網的首例。清水地熱重新出發也有成果,結元公司300瓩、產學合作的200瓩都已發電且完成併網。宜蘭土場、綠島等地都已經在鑽井階段,預計明年百萬瓦(MW)等級的地熱就會進入商轉階段。

除了中油、台電,讓這股地熱熱潮升溫的是業界,十幾案已在進行中,國際團隊也透過跟台灣業者合作開始進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能源局補助的偏鄉、原住民鄉鎮再生能源補助計畫中也有不少地熱計畫。雖然還在初期探勘或評估階段,卻顯示這股從中央到地方、公私部門到公民參與的地熱熱正在興起。

台電綠島地熱鑽井工作現場照片。圖/台電提供

台電綠島地熱鑽井工作現場照片。台電提供。

國家隊支援大型地熱 民間業界均躍躍欲試

近兩三年來,政府積極在大屯山硫磺子坪、宜蘭清水等地開發地熱,不過,搶下第一筆地熱電力卻是一家台東知本的溫泉業者──泓泉溫泉飯店。只是利用泡湯的溫泉水發電、不須額外的鑽井,看似最簡單的發電方式,一點也不簡單。

耗時三年,業者最大的挑戰是從申請、裝設、到躉售電力一路毫無前例可循的行政流程。

2018年底,結元能源的300瓩利用清水地熱園區舊井重新開張,完成併網,在開發規模上更近一層。2019年,宜蘭大學與蘭陽地熱合作的學術研究試驗案也在清水以200瓩完成發電及併網程序。

下一個目標是百萬瓦(MW)等級的地熱。宜元能源取得宜蘭縣府在清水的BOT+ROT案,預計明年底以4,200瓩(4.2MW)登場。

同樣為百萬瓦等級的還有中油與台電合組的國家隊,去年就在宜蘭土場-仁澤開鑽,由中油鑽井、台電進行電廠規劃,初估仁澤地熱潛能達8MW。

清水地熱九號井埰全流式發電機組,為重要學術研究場域。圖片來源:蘭陽地熱公司

清水地熱九號井埰全流式發電機組,為重要學術研究場域。圖片來源:蘭陽地熱公司

仁澤三號井2018年啟動鑽探。中油提供。
仁澤三號井2018年啟動鑽探。中油提供。

台電綠島開發地熱,目前因2號井的熱能裂縫不在預計位置而轉向深挖,預計進度延至年底先裝200瓩,未來再增加到2,000瓩(2MW)。

民間業者在地熱的積極不輸國家隊,幾個案場都分別在規畫、探勘、挖井階段,包括花蓮瑞穗的和平電力(3MW)、台東紅葉的威聯(3MW)、台東金鋒的八方(9.98MW)、大屯火山的萬里仙境與三捷(1MW)、台東金崙的全陽(500KW)、宏崙與太乙(2MW)。台汽電與結元聯盟取下大屯山週圍的「新北市硫磺子坪地熱發電示範區」則預計有1MW。

去年能源局進行二項再生能源補助案,對象分別是原住民地區與偏鄉的公民電廠,共計40案。其中梵梵溫泉、泰安溫泉、廬山溫泉、梅山溫泉、多納溫泉、紅葉溫泉、知本溫泉、金峰溫泉共等十幾處有意推動地熱發電。雖然目前還在規劃階段,通過遴選的案場才能進入設置階段,規模可能有限,卻是原住民與公民參與地熱發電的開端。

1980年代中油曾於仁澤開採地熱井,因完成階段性任務,於1990年代終止運轉,現在已經重新開鑽。照片為仁澤既有1號地熱井,台電提供。

1980年代中油曾於仁澤開採地熱井,因完成階段性任務,於1990年代終止運轉,現在已經重新開鑽。照片為仁澤既有1號地熱井,台電提供。

能源轉型法規鬆綁  長期民眾支持是關鍵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認為,地熱不像離岸風電有產業的經濟效應,政府也沒有大規模推動。這一波地熱的崛起來自有理想的民眾。

地熱可以24小時穩定發電,不受天候影響,雖然是眾所期待的再生能源。但范建得也提醒,隨著對環保的重視,國土法規管制趨嚴,地熱發電案要取得土地並不容易。長遠的發展上,還是需要政策支持、地質鑽探資料的掌握、以及地熱法規的制定。

他強調,民眾的溝通必須展開,否則日後可能會產生各種對地熱的疑慮,進而阻礙地熱發展。

經濟部原本規劃地熱發電要在2020年達到150MW,其中大屯山佔100MW,但現況看來,小規模地熱發電正起步,但大規模還未開始。

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解釋,實際鑽探發現大屯山的酸度過高,導致開發成本提高。除了與紐西蘭合作外,也在找尋兼顧低成本與耐用的替代材料。花東等地開發規模偏小的情況,他解釋,主要是還沒有經驗,業者先從小規模開始,確定風險後才會擴大商業規模。

金山萬里焿仔坪地熱徵兆區 。攝影:王守誠

金山萬里焿仔坪地熱徵兆區 。攝影:王守誠

2018年4月11日,「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將地熱發電裝置容量免環評的門檻從0.5MW(500瓩)放寬到10MW(1萬瓩)。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解釋,新標準是比照歐盟與日本,這是國際主要地熱發展區免環評的最高標準。

王守誠指出,這一年來地熱案場十幾處快速崛起,最關鍵的就是環評子法修法。但他也提醒,這不代表地熱發展就此一路順暢,有些計畫卡在土地變更的行政流程,至今沒有銀行願意融資地熱貸款等,都有待解決。

王守誠表示,地熱要走向大規模發展才能讓成本能降到具市場競爭力。但在此之前,看到許多新案場的加入,還是令人興奮的第一步。(系列報導1/4,繼續閱讀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