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節日 + 年度專題 | Page 83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節日 + 年度專題

2018-04-23 10:40
近20年來,隨著眷改工程進行,老眷村陸續拆除,大時代下的集體生活記憶,漸漸抹平。少部分保留下來的眷村,人去樓空,日漸傾頹。如今這些老屋,迎來一批新移民,他們要怎麼在這裡生活出新時代的眷村味? 沿著屏東市勝利新村一角的小巷,慢慢走到巷子...
2018-04-23 10:39
彰化二林的農田裡,有座不起眼的麵包工廠,這裡出爐的各種麵包,原料都來自台灣自產的小麥。做為本土小麥食品的生產基地,隨著產量增加,用電量也持續上升。烘焙麵包很耗電,麵包廠總監施明煌心想,既然原料都來自本土,那麼能源能不能也自己生產? 2...
2018-04-23 10:37
一個曾經有電力到達的部落,為何寧願沒電,也不要台電復電?一群被當做傻瓜的義工,為何走了八個小時的山路,只為了送幾片光電板到這裡? 從屏東三地門,開車延著隘寮南溪南岸前行,沿途可見八八風災留下的大面積崩塌、荒廢的房舍。繼續往前不到一小時...
2018-04-22 13:39
公民加入發電,成為國家走向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這樣的運動已在歐洲行之有年,例如在德國,46%綠能計畫是社區自有,由居民或農民營運,或經由合作社投入。看到德國經驗的公民力量,台灣也興起了推動公民電廠。 像2014年一人一千瓦社會...
2018-04-19 10:58
台灣近年開始發展公民電廠,多數是透過民眾集資來投資太陽光電。由於風機一隻動輒上億元,集資門檻高,爭議性也大,至今還沒有公民投資風力電廠的案例。 「只要社區居民想成立,金額不是重點!重點是公民電場需要由社區發起。」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
2018-04-18 10:56
架個太陽能板,還可以賣綠電賺錢,聽起來很簡單。無論是在自己家裡裝設綠能,還是社區集資架設,廣義而言,都算是一種公民參與發電的「公民電廠」,但多年來進展卻很緩慢。 在不斷的摸索與嚐試後,幾位推動者用時間與金錢學到寶貴的課程。聽聽他們的「...
2018-04-17 10:31
在德國,能源的主人不再限於大電廠。2012年資料顯示,46%的再生能源裝置是由市民擁有-這包括民眾在自家裝設太陽能屋頂,或是跟著眾人一起投資能源合作社。 市民力量的興起非常迅速,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施碧娜(Sabrina Schmidt...
2018-04-16 10:21
住在低海拔森林的領角鴞,通常是一夫一妻共同育雛,今年,台中市的吉峰國小出現了一夫二妻。三人行會不會太擠?牠們能順利傳宗接代嗎? 台灣有12種貓頭鷹,其中與人們住的最近的,就是領角鴞,牠們喜歡棲息在淺山地區,羽色與樹皮很接近,有非常好的...
2018-04-13 10:30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09年於立院通過,這是政府全力投入再生能源的開始,但意料外的紛爭卻接踵而至。 三芝居民強力反對風機,2012年的苑裡反風機事件,居民與警方的強力衝突留下難以抹滅的記憶;休耕農地、廢鹽灘地或埤塘種電放太陽能板,也...
2018-04-12 10:57
德國46%綠能計畫是由居民、農民、或經由合作社投入。為找尋這樣的市民力量,台灣從2014年開始嘗試各種型態的公民電廠。 從2014年民間開始成立各種綠電公司、綠電合作社,2017年政府也跟著提出的全民綠能屋頂計畫。參與者從民眾,擴及到...

頁面

訂閱 環境節日 + 年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