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伊那萬》田間生態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婆娑伊那萬》田間生態智慧

2014年09月28日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張德斌

芋。攝影:陳科廷

編者前言:本系列摘自《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這本書是由林試所研究員董景生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繼《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及《串起莽葛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之後,第5本民族植物專書。

研究團隊著力於記錄下達悟耆老們身體力行的傳統知識,研究團隊說,蘭嶼是好幾個國家組成的島國pongso群,不同部落間各有知識的脈絡,互相影響的情形也有,記錄受訪者口述時,可能偏頗礙於一詞,但與其追索終極的正確版本,他們其實更擔憂傳統的快速流失,而這是催生此書最主要的動力。

從小跟隨母親到田裡,女孩逐步累積田間的知識及經驗,除草、採收芋頭的勞動是第一步,慢慢地認識芋頭種類,知道各品種合適的栽培條件,同一塊水田,長得好的多種,種不好的則加以更換,種植技術透過試誤來修正,漸漸掌握芋田照顧的法則。

達悟語有詳細的芋頭生物學名詞,芋頭全株稱soli,食用的根莖部也稱soli,另外芋柄稱opi,芋葉為vowong no soli。芋柄長出第一片葉子時稱maningesa,第二葉稱manirelua,第三葉稱manirelo。野長的芋頭植株,側生地下莖及子芋後,子芋會長成新植株,同時擠壓原本植株的空間,形成較大的叢聚,過老的植株,其老葉、母芋會自然腐爛分解,整理芋田的原則,除了移除雜草,更需拔除或留下適當數量的子芋,拔除子芋是為讓母芋長大,留下子芋,則在促成分蘗的繁殖株,從前大部分種類的水芋或旱芋,約2至3年時間採收,少數品種則1年可獲。

收成的芋頭。攝影:張德斌

過去婦女使用木製掘棒,採收成熟芋頭,如今有些人以較輕易得的金屬鐵管代替,有時也見裁短的鋼筋,一邊削尖使用,端看趁手及攜帶便利與否。採收芋頭原則為當天吃多少收多少,不會多拿,原則上先採收快壞掉的,留下健康的,判斷時審視其莖柄變小,在根莖變弱爛掉前挖開。掘出的芋頭用小刀割下,芋柄則原地種回,但遇到計畫騰空芋田,或這地休耕即將移種新地時,則用芒草捆起整把芋柄,這樣的插穗稱vonodeng,暫時擱立水深且維持流動的角落,vonodeng從捆起到發根後種回,通常為7至10天間,久了容易爛掉。

整理芋田所拔除的子芋,有時會集中於田埂一隅,成堆的子芋用土虛掩,稱paninirum,芋頭因此快速萌生,芋田裡遇植株空缺,即由此選出生長勢佳的植株補上,頗有漢人水稻田插秧時留田份的意味。

傳統對水、旱芋有清楚的認知分類,但婦女有時會試著交換水、旱芋的栽種環境,亦即特意將水芋種到旱地,或將旱芋種入水田,這裡牽涉天南星科芋屬植物對環境的耐受力問題,原本水芋轉作旱地,生長環境逆勢,芋頭生長的速度被迫調整,引發快速分檗,因此常用在想快速育苗之時,常見籌劃2、3年後落成禮的夫婦,大量開墾新田前,單一芋種育苗的前置作業。至於後者,有時是將旱芋的品系種到水田,以改變其口感、黏度,增加食用價值。日治時期記錄的旱芋品種,我們調查時發現,很多轉而種入水田,索性執行者多還記得其分野。

芋田。攝影:陳科廷

芋頭越長越小時,需給田地休息,這時放乾水田進行休耕,待荒棄3、4年或更久,田裡芒草灌木長得夠高,即著手砍伐焚燒入肥,培養地力。休養過後復耕或新墾殖的芋田,通常第一年收成極佳,有落成或新船下水儀禮需求的家庭,就常在這上頭,反覆磋商精密計算。

有些婦女會在水田四角,種植家人喜歡的芋頭種類,她們知道這裡的水流營養環境特殊,因此特別種下適合的品種,同一塊田在不同考量因素,保有不同品系;但若是為了籌備落成典禮,由於所需求的禮芋數量過於龐大,掌控芋田的婦女,這時會寧可改選生長快、成熟期易掌握、不易過老爛掉的品種。

植物本事BOX: (Soli)

蘭嶼的芋頭田有豐富的田間生態。攝影:陳科廷芋是南島語族在東亞區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芋被蘭嶼人視為最美味的作物,全株都可以食用,在達悟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芋田影響達悟人的社經地位,同時水芋種植更充分體現出達悟人的生態智慧。1956年鹿野忠雄和瀨川孝吉曾調查到旱芋和水芋品種各10種。70年以降,本書接手調查時,島上芋頭的品種不減反增,目前統計水芋12種、旱芋9種,另外同屬天南星科千年芋屬的千年芋一種。探究原因,可能是鹿野等人當年訪調過程太過匆促,疏漏自是難免,再則基礎研究的匱乏和調查方法的限制,相對也影響著最後結果。

達悟人遵循旱作農業的山田燒墾模式,將森林砍伐並焚燒後的土地,用來種植芋頭等作物。芋頭種植屬於婦女的工作,芋頭的採收沒有固定的季節和時間,只要有立即需要使用的情況下就會進行採收,採收時只採收富含澱粉的塊根處,切下的葉桿立即種回田畝,缺乏塊根的葉桿生長緩慢,1到2年後才會收成,因此芋頭雖然美味但產量有限,種植管理過程需耗費大量的人力。


《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張德斌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9860403213

婆娑(Pongso)指島嶼,伊那萬(Inawan)是生命,達悟語意為生命之島。在島嶼及海洋的國度,達悟子民世代遵循傳統的生活模式,男女分工互助,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的考驗,善用植物資源永續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