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系列】可愛?有用?什麼是保育的理由? | 環境資訊中心

【Cross系列】可愛?有用?什麼是保育的理由?

2014年05月06日
作者:夏洛克

圓仔。作者:MrWiki321;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Yuan_Zai.jpg。本圖符合CC授權。從貓熊「圓仔」出生到水獺兄弟「大金」和「小金」被收留後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所發布照片、影片,可以看出背後希望透過這些動物的「可愛」來吸引大眾目光的意圖;而前陣子備受爭議的「苗栗台十三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案」,也可以看到許多人發布石虎幼虎的照片,希望透過石虎的「萌照」,來喚起大眾對議題的關注;而其他知名的例子還包括老虎、紅毛猩猩以及北極熊。這些可愛、毛絨絨物種固然吸引了關注,但是也引起了諸如「動物是否要可愛才有資格被保育」,或是「可愛是否能夠拿來當作吸引關注的賣點」的反思。

雖我不可愛,但是我的生存也受威脅

為了替那些不那麼可愛的物種爭取大眾關愛的眼神,2012年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發起了「演化獨特且全球瀕危」(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計畫,而2013年英國生物學家華特(Simon Watt)更成立了「醜陋動物保護協會」(The Ugly Animals Preservation Society),希望藉此促使大眾開始關心那些沒那麼討喜,卻也瀕臨滅絕的物種。

以下介紹幾種外表沒那麼討喜的的瀕危物種,並且分別列出他們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的保育等級: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

中國大鯢。作者:Micromesistius;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ndrias_davidianus_Hongqiaozhen.jpg。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 特色:因為叫聲像嬰兒,所以又稱做「娃娃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兩生類,體長可達1.8公尺。雖然是水生,但是沒有鰓,呼吸全靠皮膚進行。
  • 分布:中國華中及華南。
  • 危機:過去30多年族群量下降達80%,其中由於食用導致的過度利用是造成危機的主因,目前食用大鯢在中國已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儘管目前已能人工繁殖,但是大部分的養殖個體還是被送到饕客的肚子裡,而沒有被用於復育。除了過度利用,建造水壩導致的棲地破壞,以及礦業造成的汙染也是威脅中國大鯢生存的因子。

軟隱棘杜父魚(Psychrolutes marcidus

軟隱棘杜父魚。作者:James Joel;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98701585@N02/9351589556/sizes/z/in/photostream/。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未評估。
  • 特色:軟隱棘杜父魚又稱做「水滴魚」(blobfish),身體大部分是由密度比水略低的凝膠狀物質所構成。相較於許多魚利用鰾來維持浮力,軟隱棘杜父魚的浮力是由凝膠狀物質所提供,不需要耗費能量及氧氣就可以保持浮力,藉此適應壓力極高(海平面的80倍)的環境。
  • 分布:澳洲東南及塔斯馬尼亞沿海600至1,200公尺深的水域。
  • 危機:儘管目前未經IUCN評估,科學家擔心軟隱棘杜父魚可能會因為底拖網造成的混獲而瀕危。

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

長鼻猴。作者:Sergey Pisarevskiy;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76868228@N08/12308262236,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瀕危(endangered)。
  • 特色:長鼻猴最大的特徵是又大又長的鼻子,可以幫助個體透過共振發聲,雌性個體的鼻子比較小。另一個特徵則是趾間有蹼,可幫助游泳。
  • 分布:婆羅洲河流沿岸與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以及低地熱帶雨林。
  • 危機:過去40年數量下降超過50%,威脅因子是來自於人類伐木、開墾導致的棲地破壞;此外,也可能因為被做為食物,或是用於生產中藥材「猴棗」(源自腸道結石)而被狩獵。

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

墨西哥鈍口螈。作者:Stan Shebs;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mbystoma_mexicanum_1.jpg。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極度瀕危。
  • 特色:「幼型遺留」(paedomorphic)使個體在性成熟時,仍保留幼體的特徵。其他特徵包括裸露的羽狀鰓,以及帶有鰭的尾巴。
  • 分布:墨西哥中部。
  • 危機:墨西哥鈍口螈目前的分布範圍小於10平方公里,棲地極度破碎化,而品質也在持續劣化中。造成威脅的因子包括棲息的水道、湖泊系統乾涸或遭受汙染,為了食用、藥用目的而被捕撈,外來入侵魚類的捕食與競爭,以及疾病導致個體死亡。

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

鴞鸚鵡。作者:Mnolf;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trigops_habroptilus_1.jpg。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極度瀕危。
  • 特色:身上布滿黃綠色的細點,為夜行性,並且是全世界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
  • 分布:紐西蘭。
  • 危機:在紐西蘭的第三大島—斯圖爾特島(Stewart Island)曾經發現有50%的監測個體被貓獵殺,其他造成族群下降的原因還有疾病以及異常低落的繁殖成功率。這些因素導致鴞鸚鵡的族群量曾經一度只剩下62隻,透過保育行動的投入,在2012年已經回復到120多隻,目前仍在增加中。

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

指猴。作者: hyperion327;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pmeimon/8656802572。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 近危(Near threatened)。
  • 特色:指猴是世界上最小的夜行性靈長類,具有三角型的大耳朵、能夠持續生長的大門牙,此外上顎和下顎都有很大的齒間隙(diastema),因此一度被誤認為囓齒類。中指細長,在覓食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 分布:馬達加斯加。
  • 危機:過去24年族群量減少20至25%。在部分地區因為被視為農作害獸、不祥之物或食物來源而遭到獵捕,其他威脅因子還有棲地破壞,例如棲息的樹種被砍伐做為建材或造船用途。

紫蛙(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

紫蛙。作者:Karthickbala;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Nasikabatrachus_sahyadrensis.jpg。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瀕危
  • 特色:相較於常見的蛙類,紫蛙的頭部較小、鼻部尖(因此又被稱為「豬鼻蛙」)、四肢短且軀幹肥大,由於在分類學上的特殊地位使其被視為「活化石」。身體呈紫色,以白蟻為食,為穴居型蛙類,常年生活在地底,只有在繁殖時才會出現於地表數週,棲息深度可達地下3.7公尺。
  • 分布:印度西高止山脈
  • 危機:為了種植咖啡、白豆蔻、薑等作物而造成的森林破壞。

南美蘇利南蟾蜍(Pipa myersi,下圖為與南美蘇利南蟾蜍同屬的Pipa pipa

與南美蘇利南蟾蜍同屬的Pipa pipa。作者:Pouzin Olivier;取自:http://cs.wikipedia.org/wiki/Pipa_americk%C3%A1#mediaviewer/Soubor:Pipa_pipa_juillet_2007_-_1.jpg。本圖符合CC授權。

  • IUCN保育等級:瀕危。
  • 特色:身體扁平,是「負子蟾」的一種,意即幼體從受精卵到蝌蚪的階段都是在雌蟾的背上度過。
  • 分布:巴拿馬,可能也分布於哥倫比亞。
  • 危機:為了伐木、農耕、畜牧所造成的棲地破壞及汙染。

無價還是無價值?

看到以動物的「可愛」來吸引關注的宣傳方式,讓我想起自己在鼓勵他人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育時,總是會強調生物多樣性的「用處」、「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希望能藉此讓對方覺得生物多樣性與自己切身相關,因此願意加入支持保育的行列。

然而,如果一味強調「有用」,是否代表對於人類「沒有用」的生物就沒有資格被保育呢?對於這個問題,2012年國際保育聯盟與倫敦動物學會共同出版《無價還是無價值?》(Priceless or Worthless?)手冊,內容介紹由8,000位科學家所選出的100種受威脅物種,包括動植物與真菌。這些物種有兩個共通點:第一,這些物種都是因為人類而瀕臨滅絕,並且幾乎所有的物種都還可以透過人為努力而免於滅絕;第二,就目前而言,這些物種沒有什麼重要的經濟價值,就算滅絕也幾乎不會對人類造成影響。因此,對於這些「沒有什麼用」的動物,人類幾乎可以完全決定這些物種的生死,而不需考量牠們的滅絕是否會危及人類自身。

保育的理由

除了可愛、有用以外,保育是否還有其他理由呢?有些人認為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而能夠存在於自然界,因此都有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而不論人類是否覺得它們可愛或有用,都有權利生存於世界上。事實上對於內在價值的重視,也反映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序言中:

「締約國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以及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在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休閒娛樂及美學的價值…」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Conscious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of the ecological, genetic, social, economic, scientific, educational, cultural, recreational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components…)

綜上所述,保育的理由可以分為三類:
1. 「因為我們可能會需要它」,這是就「有用」的觀點而言;
2. 「因為我們喜歡它」,這是就快樂、美學的價值而言,「可愛」就是屬於此類;
3. 「因為我們應該要保護它」,這是就倫理道德的價值而言,「內在價值」及「生存權」的論點可被歸入此類。

儘管分為三類,但是它們彼此間並不互斥,而任何一類理由也未必會比其他兩類更加「站得住腳」。事實上,在每一個保育決策的背後,都有受到這三類價值的影響。如果能夠持續對這三類價值進行反思,將會讓我們更清楚這三類價值的運作,進而幫助我們在資源有限且價值觀多元的情況下,做出更妥善的決策。

保育工作者的挑戰

許多保育工作者常拿生物多樣性的「可愛」、「有用」做為教育推廣的賣點,並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具備這兩個特質的生物才值得被保育,而是因為這兩個特質較容易引起關注與認同;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可愛、有用的物種同時也在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或是生存的環境中同時也棲息著許多其他物種,則保護這些明星物種,也將連帶使其他許多物種受到保育,例如保護蘇門答臘虎能夠使許多也棲息在印尼熱帶雨林的物種受到保護。然而,如果希望大眾有一天也能夠關注那些沒有那麼有用或可愛的物種,那麼如何在教育推廣時引導民眾省思內在價值,將成為保育工作者的挑戰。

※本文與BiodiversityX同步刊登

關於BiodiversityX
「BiodiversityX」是一群熱愛、關心生物多樣性的朋友所組成的團隊,時而認真嚴肅,時而天馬行空。團隊的目標是透過分享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資訊、議題與點子,同時與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使生物多樣性與不同的領域、觀念激盪出新的火花,藉此讓更多人在生活周遭發現生物多樣性的蹤跡、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且在生活中找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下手處,進而重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

※ 「X」即「Cross」,我們將其意表為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交會處是無所不在並息息相關。而BiodiversityX文章將每兩個禮拜於生物多樣性專欄中刊登,告訴您生物多樣性其實就環繞在我們的生活中,請您密切鎖定【Cross】系列文章,期待我們一起從周圍的小細節體驗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及重要!